
清·雍正 粉彩描金開光花鳥紋龍首執壺 圖錄60號
(廣東中翰清花拍賣有限公司供圖)(有耿寶昌鑒定證書)
中翰清花2011“繁花似金”春季藝術品大拍將于4月10日在深圳五洲賓館開拍,在此場拍賣會上有一件雍正官窯瓷壺特別耀眼。此壺蓋上堆塑瑞獸為鈕,獸身涂飾金粉。壺體溜肩,圓鼓腹,重心下垂,圈足。前有龍首咬合的曲流,用倒“S”形小金龍連接壺體及長流,后為龍首吞咬自己身軀。中國歷來具有“龍生九子”之說,其中老五狻猊,形似獅子,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常被裝飾于佛座和香爐等佛教器物上,用作守護之神,此壺蓋鈕之瑞獸即為狻猊。壺蓋面用胭脂紅釉繪蓮瓣紋,口沿上翹,前低后高,為借鑒僧帽壺而來。僧帽壺最早創燒于元代,是藏傳佛教的產物。明代永宣時期,中央政府為籠絡西藏統治階層的高僧等,用瓷器仿造了大量藏族生活中使用的黃銅器物,用于賞賜,此執壺口沿即創造性地吸收了藏族民族元素,以便更貼近其民族審美心理。龍首咬合的曲流與雍正時期所制的“賁巴壺”嘴流形制一致。“賁巴壺”又名“藏草壺”,為藏傳佛教密宗修行儀式中灌頂器皿。《泰安志》記載:雍正皇帝先后朝祭泰安岱廟時,均進獻有此種“賁巴壺”。另壺柄龍首吞咬自己身軀的形象,應為傳說中的饕餮。《山海經》、《呂氏春秋·先識》、《神異經·西南荒經》等對其均有記載,傳說其為龍之九子之一,善食貪吃,最后把自己的身軀都吞吃了,只留下猙獰恐怖的頭部。
在器身裝飾方面,此壺吸收了琺瑯彩的工藝。粉彩精細清麗,油性十足。器肩部繪纏枝“八寶”紋,是藏傳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腹部錦地開光內分別繪牡丹孔雀及雉雞牡丹紋,牡丹表示“富貴”,雞諧音“吉”,整體意為“富貴吉祥”。紋飾中,藍色釉彩牡丹、花瓣等湛藍透亮、繪工精細,立體感極強,應為雍正時期采用琺瑯釉料繪就。胭脂紅釉牡丹、龍首等,粉彩柔和、設色清麗鮮艷,體現了極高的繪畫工藝水平。另口沿、柄、流、底足等均有描金,使得器身富麗堂皇,充滿富貴氣息。
此壺從文化成分上來說,以漢族傳統的制瓷工藝糅合藏族風俗、佛教文化,從而使其具有多種文化內涵;從裝飾上來說,主體為粉彩工藝,但又吸收了琺瑯彩的釉料及成色特征,別具風味,代表了粉彩工藝的新動向;在成型工藝上,集拉坯、雕塑、捏塑于一身,工藝復雜;在裝飾工藝上,有繪畫、描金、開光、刻畫、浮雕等,融多種工藝于一體,使得器身富麗堂皇,官韻十足。
總之,此壺代表了雍正一朝制瓷的最高水平,是極其難得的罕見官窯瓷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