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待秋《秋巒靜霽圖》(180×90cm)
今年央視“3·15晚會”首次曝光了藝術品鑒定行業的“偽專家”及其開具的“假證書”,節目播出后收藏圈外一片嘩然。之所以說“收藏圈外一片嘩然”,是因為這種騙局在收藏圈內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更無秘密可言——哪個手里囤著真品的藏家沒有收到過“山寨”拍賣公司打來的邀請電話?哪個在網上曬過藏品圖片的藏友沒有收到過“偽專家”自告奮勇做鑒定的電郵?更有不少入行不深的藏友被騙走大量所謂“鑒定費”和“手續費”。
不同專家“鑒定”結論不同
眾所周知,除了一部亟待修改的《文物法》,我國目前尚無一部涉及民間文物鑒定、出售細則的法律法規,這給民間文物的真偽鑒別、繼承留傳、轉賣轉讓、交換出售等環節留下空白。普通藏友最關切的,首當其沖就是決定所持文物真偽的鑒定這一關——由誰來鑒定?鑒定標準是什么?其實,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就是“鑒定是否具有權威性”?最近與藏友聊天,聽到最多的抱怨不是古董價錢的揚抑,而是同一件藏品不同鑒定師給出的結論大相徑庭!一位無錫藏友帶著一面銅鏡參加了三次“大型鑒寶活動”,得到三個不同結果:秦朝、漢朝和贗品。
一位藏友從海外購回一對“清道光年制掐絲琺瑯燭臺”,器體碩大端莊,底款、火漆具備,難能可貴的是包裝箱里保留著一張1910年3月19日倫敦“寶隆拍賣行”(Bonhams)的成交單據。滬上某藝術品公司聞訊前來征集拍品,兩位專家拿著放大鏡“鑒”了40多分鐘,給出的結論是“民仿”。稍具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民國元年為1912年,燭臺上次成交已是1910年,本末豈能倒置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該藏友把那張1910年的交割單請“專家”過目時,兩位先生竟然對“寶隆”這家已有200多年歷史的英國著名藝術品拍賣行一無所知!
事實上,偽專家手里的“鑒定證書”根本不是嚴肅、公正的結論,而是水漲船高的商品。某古董商攜一件高仿青花梅瓶找到某“專家”,要求為梅瓶開具一張身份證,得到的答復是——五千元包晚清,八千元包清早期,一萬元可以斷代到明朝!
藏品被高估要清醒
有需才有供,藝術品市場之所以“偽專家”泛濫,一方面反映了藏友對專家的盲目信賴,另一方面反映了收藏界日益增長的急功近利惡習。過去我們常說,收藏文玩有“三益”:怡情、廣識和增值;而現在,有幾人能靜下心來腳踏實地解讀藏品身上的歷史密碼?恐怕絕大多數藏友都是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來趟這深水,怡情、廣識早已拋在腦后。但世間事往往難遂人意——一旦兩眼緊盯“利”字,上當受騙的時候也就到了。
如何避開專門騙錢的“偽專家”和“山寨”藝術品公司呢?說難也難,說簡也簡——難在清醒,簡在拒絕!所謂清醒,是當“偽專家”為你的藏品鑒定出一個高得離譜價格時,一定要清醒,冷靜想一下:一個月前三千元錢買來的民國老硯,憑什么作出十萬元的估價?揀漏只是個傳說,商品社會的規則是一分錢一分貨。所謂拒絕,不要參加雜七雜八的“免費鑒定會”之類活動,凡忽悠交錢的項目一概拒絕,是為簡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