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靈印跡”,它是歷代藝術家們內心世界在藝術作品中有形的外在表現,它記錄了我們民族對生活的理想與追求、面對現實問題的勇氣和智慧、內心自我反省與調整的路徑。悠久的歷史,以及經過眾多名家巨匠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份具有獨特民族面目的物質文化遺產。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獨特的面貌,同樣,文化的生命力則依附于民族的發展。
真正的藝術不存在新與舊,古代大師的經典作品與現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之間除了在產生時間上有先后,在藝術價值上并不構成相互可替代的關系,誰也不可能以齊白石替代八大山人或者徐渭,雖然他們都是大寫意花鳥畫家。他們之間有的只有共性:傳承文化、創造有感染力的作品。
進入21世紀,在經濟、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當今中國書畫的繁榮程度,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盛況:專業畫家數量的眾多、受眾群體的廣泛,普及程度之深,幾乎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昔日傳統精英群體的象牙塔中物,如今已經深深融合于我們民眾的生活之中。但在繁榮表狀之下,一些隱憂也在浮現出來:有的作品呈現出粗制濫造、迎合世俗、缺乏思想、缺少真誠、為經濟效益服務;藝術家明星化、藝術品娛樂化、大師巨匠隨處可見;藝術批評價值失衡、廣告化等。傳統文化中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正在加速融合,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界限日益模糊。在商業社會條件下尋求具有道德精神真、善、美的審美主流,已經成為當代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課題。
在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知識是從屬于道德情操的,道德傳承不僅需要實用技術,更需要靈魂教養,書畫所承載的個人修養功能、廣泛的體驗特色至今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客觀看待中國書畫,依然具有很強的現代藝術普世價值觀;個性、表現、情感、純粹的語言……這些同樣是當代藝術創作與批評的核心價值理念。
代表傳統精英雅文化的中國書畫,其內容與形式、題材與語言、美學特征是2000多年藝術實踐中積淀起來的獨特的藝術財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內斂與外拓、表意與象征、虛與實,沖淡、平靜、中正、和諧等獨特美學特征,尤其是作品中那謙謙君子風度更彰顯了中國藝術的魅力。這些源自于民族性格的審美特征,正是我們和其他民族區別所在。
作為當代書畫家,我們應該以崇敬的心情,認真分析、努力研究前輩藝術家的藝術成果,在平等并存、互補融合的心態下接受和借鑒外來文化精華,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為出發點思考與創作,讓作品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中國書畫的功夫不僅僅在技巧本身,更重要的是以人品和修養獨領藝壇風騷。所以,當今時代更加呼喚富有自制力、獨立思考、非功利的知識分子藝術家,延續傳統文人濟世精神,承擔起社會道義與良知的作用。同時需要自律與自尊,戒除自卑與自大,遵循理想和行為準則,讓作品承載傳統、彰顯道德情操,創作出具有民族個性的作品。 潘一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