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剛剛落槌的嘉德四季春拍,以總成交額6.4億元人民幣,給今年的藝術品投資市場來了一個開門紅。同一天,將藝術品進行“股票化”交易60天后,天津文交所因無法控制資本的追捧,不得不對交易品種進行臨時停牌。
無論是拍賣會華麗的廳堂,還是交易所虛擬的平臺,對藝術品的投資,早已如春草蔓延般蓬勃熱烈;而無論是揮金如土的財富階層,還是與CPI賽跑的大眾投資者,都在資本金融的世界里,上演一場場利益追逐游戲。
586億的貨幣戰爭
地點:北京 嘉德春拍
拍賣市場的“億元時代”
19日,嘉德四季春拍首場,上午10點,北京國際飯店三層資金大廳里,數百把潔白靠背的座位上坐滿了買家。他們大多衣著閑適,神色從容,直到逐獵的目標齊白石晚年的精品畫作《鐵拐李》登場,他們的眼里才有了渴望的神采。經過多輪激烈的叫價競逐,這幅畫作以680萬元落槌,加上傭金成交價達到782萬元。而在2009年的嘉德秋拍上,這幅畫作成交價為268.8萬,1年半的時間,“鐵拐李”的身價漲了3倍。
過去的2010年里,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總額達到586億元人民幣,只用了3年時間,便超越英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其中,5.5億元的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3.08億元的王羲之《平安帖》,把中國的藝術品帶進了令人咋舌的“億元時代”。
在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西沐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中國文化標示意義的藝術品開始受到關注;同時通貨膨脹與流動性泛濫,使人們不得不尋找其他更為有效的投資渠道,而藝術品市場的不斷興起,正暗合了這一趨勢。另外,國民財富的迅速增長,特別是新富階層的形成,使他們有了在高端藝術品市場一展力量的實力。
但誰都知道,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品難以估價、真假莫辨,追逐天價的資本如何規避風險?在18日嘉德四季春拍的預展上,正在為某藝術品私募基金尋找競拍目標的藝術經紀人尹隆告訴記者,“藝術品投資里有句話叫"高價無風險,低價很危險"。越是天價的藝術品,即使在學術層面上有爭議,也會因為萬眾矚目的價格而在市場中"言之成理"。”
正是出于這樣的心理,藝術品投資市場日益變為少數財富階層和金融機構的游樂場,動輒千萬、上億的競拍出價,迅速將具有顯著文化價值和社會共識的“名家”、“名作”,抬升到個人投資者難以企及的高度,從而形成了類似股票市場中的“機構”和“散戶”的分野。
2000萬到20億
地點:天津市文化藝術品交易所
股票在墻上“做夢”
3月11日,天津市西康路塞頓中心C座9層,貼有“天津市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標示的玻璃門后,3臺電腦滾動著股票K線圖般的價格變動。輪番進出的工作人員擠滿了兩個會議室。“今天特別忙,又新上市了8件藝術品,有太多事情需要處理。”面對門外聚集的客戶,文交所市場中心負責人程雪萊連連道歉。的確,面對40天申購資金暴漲100倍的熱情,這家1月26日才正式開鑼交易的機構,還有太多事需要做。
天津市工商局的注冊信息顯示,文交所于2009年9月17日發起設立,采取份額交易模式,和股票交易類似,網上開戶、網上交易,有K線和技術指標,交易制度為“T+0”。由于上市的藝術品多為國畫作品,天津本地媒體將此間的交易稱為“掛在墻上的股票”。
文交所經理柳衛紅介紹,他們是全球首家由政府發起批準、受省級地方政府直接監管的交易所。“文交所的"天津模式"大大降低了高端藝術品投資門檻,讓普通市民也可對高端藝術品進行投資。”
究竟什么是“份額化”交易?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兩幅畫作中的《黃河咆哮》為例,這幅由天津本地畫家白庚延2000年創作的巨幅山水,被文交所估價為600萬元,按照這一價格,畫的所有權被分作了600萬份,每份價值1元。
但就是這張小小的畫片,在上市交易60天后,從1000元上漲到了3月15日的17000元以上,漲幅達到17倍。現在,這幅《黃河咆哮》的交易市場價已經過億元,身價直逼徐悲鴻、齊白石等大師的作品。
“現在我們每天要處理300多個開戶交易申請,還有1000多客戶要求把自己的藏品放在交易所進行份額化交易。”文交所市場中心程雪萊告訴記者:“為了降低投資風險,控制市場過熱和投機行為,3月10日,交易所把漲跌幅度從15%下調到10%;開戶標準也從5萬元提高了50萬。”
不過,這樣的限制并沒有阻擋住大眾投資者的熱情,就在記者11日下午離開天津時,8件新上市的份額藝術品均以每份1.2元開盤,全線漲停收于2.16元。打破了《黃河咆哮》首日交易時2.03元的收盤價。
而文交所的另一組數據更加印證了“掛在墻上的股票”也瘋狂:第一批上市的《黃河咆哮》和《燕塞秋》,發行時的中簽率為47%和45%,參與申購的資金僅為2000多萬元;3月11日新上市的一枚粉色鉆石和7件書畫作品,申購中簽率已經下降至2.251%到3.048%不等,已有超過20億資金參與其中。
金融化蔓延 交易所遍地 誰來叫醒藝術投資的“夢”
17日,就在天津文交所第二批交易品種上市一周后,由于資金炒作過于踴躍,文交所不得不對首批交易的兩幅畫作實行特別停牌,21日,文交所又突然將所有交易藝術品的每日漲跌幅比例下調為1%。
短短10天內發生的劇變,讓廣州藏家李恒對文交所的期待蒙上了一層陰影。11日,與記者在天津文交所門外不期而遇的李恒,正向文交所的投資顧問展示著自己藏品的照片:“文交所第一批上市的畫我就有投資,我想把我收藏的一塊大型翡翠也進行份額化交易。”
到了23日,李恒開始擔憂自己手中的藝術品“IPO”后的前景:“很明顯,現在有資金在惡意炒作,而且文交所的交易規則也在一日三變,我把東西放在上面交易,不知道會出什么樣的風險。”
李恒也許不知道,為了追求藝術品的“市夢率”,金融資本從來無懼風險。2007年,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率先開啟了藝術品金融化的先河,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渠道獲得收益。2009年,這一藝術投資金融產品的收益率達到25.5%。
目前,鄭州和成都正在“天津模式”的刺激下,加快藝術品產權交易的“證券化”模式設計,而深圳、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2010年推出的藝術品“權益拆分”和產權交易,也重新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
伴隨著藝術品金融化越做越大的“夢”,藝術品投資領域與生俱來的風險也隨之放大。在天津文交所首批2幅白庚延的畫作上市交易之時,就有投資者質疑交易品的估價是否真實反映其價值。記者在天津了解到,天津藝術交易所指定的鑒定機構有兩家,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和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
但收藏界人士指出,前者不是官方鑒定機構,缺乏權威性;后者已經改制脫離文化部,歸屬中國動漫集團。“根據歷年的拍賣記錄,白庚延的畫作每平尺大多在2萬元以下,上市評估價為每平尺5萬,這首先就有炒作的嫌疑。”
對于目前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國際藝術品投資指數梅/摩藝術品指數的創始人之一、長江商學院教授梅建平認為,“藝術品的證券化、大眾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短期看可能是使藝術品沾染銅臭味,但長遠看卻能起到規范市場、教育投資者、培養社會品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效果。”
但梅建平同時指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還沒有一個適合投資的指數體系,只有定性的東西而缺乏定量分析,“作為金融產品資產組合該怎么做、風險有多大、如何控制風險,基本還說不清楚,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估價體系,就是忽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