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養天女》 圖錄187號
(廣東中翰清花拍賣有限公司供圖)
張大千(1899-1983) 供養天女 (《古仕女》)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130X38 約4.4平尺
題識:鵝黃新染戒香薰 換卻霓裳舊舞裙 乞得有情天不老 不辭為雨更為云 仿漠(莫)高窟唐
人筆 作香供養天女 大千居士爰
鈐?。簭堧贾?、大千
鑒藏?。荷虾hb古齋文物商店鑒藏印、鑒古齋藏畫
鑒賞章:稚柳佩秋夫婦同賞寶
來源:國內大藏家
預估價: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徐悲鴻大師評價其為“五百年來一大千”,世人多作“南張北齊”之譽。張氏一生不斷探索,風格多變。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于“瑰麗雄奇”,60歲以后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后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張大千從1941年4月北上蘭州,至1943年11月離開敦煌,在莫高窟臨畫歷時兩年又七個月。這次“敦煌之行”,對其創作影響極大。從敦煌回來不久,大千創作了一大批風格新穎的作品,如《青綠山水圖》、《洗硯圖》、《臨唐壁畫》、《摹北魏畫馬圖》、《采蓮圖》、《蕉蔭仕女》、《舞帶當風》等。他從盛唐人物中感受到重彩的復活及其精密與宏偉的寫實精神,一改過去人物畫的纖瑣病弱、清麗雅逸,而為敦厚濃艷、豐腴健碩之態,特別是加強了線條的寫實造型能力。他學唐人不只得其貌,更得其神。他筆下的人物,深得唐人遺意,極富感染力。
中翰清花“繁花似金”春拍征得一幅大千墨寶《供養天女》(圖錄187號),即為大千敦厚歸來之作。從畫面瑰麗的設色、流暢飄逸的線條判斷,應為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中期的作品。右上題有“鵝黃新染戒香薰,換卻霓裳舊舞裙。乞得有情天不老,不辭為雨更為云 ”詩文。落“仿漠(莫)高窟唐人筆,作香供養天女,大千居士爰”款。其中“莫”字作“漠”,原意為“沙漠的高處”,為民國正確的寫法。鈐有“張爰之印”(白文)、“大千”(白文)兩方印章。此畫作為精品應在大千府邸保存有一段時間,故畫上有其好友謝稚柳先生的鑒賞章,鈐“稚柳佩秋夫婦同賞寶”(白文)章。謝稚柳先生40年代應大千之邀亦有“敦煌之行”,兩人關系非同尋常。在藝術上相互切磋,互賞大作,一時雅興勃發,故能留有此章。后該畫從大千手中割愛,入上海鑒古齋文物商店,在畫上現可見“上海鑒古齋文物商店鑒藏印”(白文)、“鑒古齋藏畫”(白文)兩章。此畫頗有敦煌摹畫的特征,但大千敦煌所得之兩百余六十余幀悉數捐給四川省博物院。類似此風格的作品可說鳳毛麟角,極其難得。此畫可說是市場難得一見的、流傳有序的大千佳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