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1989) 橫云嶺外千重樹(圖錄150號)
立軸 設色紙本 1986年作
尺寸:176×94 約14.9平尺
題識:橫云嶺外千重樹 流水聲中一兩家 一九八六年歲次丙寅元月 白發學童李可染作此圖于識缺堂
鈐?。喝孀优?、李、可染、可染長壽、李氏、可染印信
預估價:
李可染 《橫云嶺外千重樹》 圖錄號150
李氏此幅山水大作,采用仰起視角定點構圖,整幅畫面突破了中國畫散點構圖的傳統模式,在構圖視角選擇上符合作者的一慣風格。另畫面充塞整個紙張,峰巒樹木,層層疊疊,給人極其強烈的視覺沖擊,有李氏山水雄渾的氣概。用筆上灑脫闊達,沉著有力。墨色的把握則根據光影的需要,合理安排明暗對比,逆光而作,使得所表現的景色似乎籠罩在光影之下。在我們著眼欣賞時,能一眼就沉迷于其景物所呈現的神秘之中。應該說,此畫在整體風格上是具有非常明顯的李家山水風格。
此畫的左上角用“醬當體”題有“橫云嶺外千重樹,流水聲中一兩家”詩句,此句出于唐詩之中,為畫家取詩入畫而成。早在此幀成畫之前,李氏已在其他小幀畫作中多次引用此詩句,且在八六年前也多次以相似題材入畫。如收錄于《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精品選》中的同名畫作,作于82年,風格、題材頗為類似。也正是有了之前數年的精心鋪墊,才誕生了如此大尺幅的氣勢恢宏的山水精品,可以說此畫是可染師積數年之心力而成,可算嘔心瀝血之作。落款為“一九八六年歲次丙寅元月,白發學童李可染作此圖于識缺堂”。李氏畫作中“識缺齋”較為常見,而如此畫中的“識缺堂”,有些觀畫者可能會提出疑問。其實,使用“識缺堂”落款的現象也是有的,在張憑《虛懷者得,持正者勝——李可染老師教誨瑣記》。(《美術》 1990年第3期)中,有這么一段可染師的話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人所以有進步,就是不斷地認識和改正缺點錯誤。我想給我的畫室另起一個名字,叫做“識缺堂”。……”,此話說明“識缺堂”曾是李氏準備起用的畫室名,是早于“識缺齋”的。故推測此畫創作時間就在這一段時間。也就是堂名未正式確定的時期。
事實上佐以題識的書法風格,也是能對我們判定具有幫助的。李可染先生曾說:“字體削瘦容易,豐厚難。就像人的肢體,要有骨力、有彈性、蒼而潤。瘦筆只見骨頭,比較容易,若在豐厚之中見出筋力就好了。豐厚比瘦削好,傳世多顏字是有道理的,顏字有廟堂之氣。”基于此種認識,他的書風有了突變。由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輕靈優美變為沉實厚重。到了上世紀80年代漸趨凝重厚拙,點畫圓渾與方斷兼之,線條極富立體感。其風格以《師牛堂》(1985年作)、《為祖國河山立傳》(1986年作)、《廢畫三千》(1986年作)為代表。這種筆法圓厚重實,既不顯得沉重呆板,又豐厚之中見筋力。其結體意方而用圓,字勢開張大氣。其點畫圓勁,用墨酣飽,時有飛白、顫筆,行筆如錐劃沙,具有動感,有篆隸之意。通篇給人以沉穩堅定、寬博大度、嚴肅雄健之感。此幅力作題款完全符合其風格,為作者筆跡無疑。
此畫鈐印六方,“李”(朱文方?。?ldquo;可染”(白文方?。?ldquo;孺子牛”(白文方?。?、“李氏”(朱文方印)、“可染印信”(朱文方?。?ldquo;可染長壽”(朱文方?。垛j印均見于各類正規的專業出版物上,核對后準確無誤。
綜合以上分析,此畫為李氏山水力作,屬于其山水作品中的精品,極其難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