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贈現場精美的昆曲點翠頭面
本報訊 (首席記者 李婷)昨天下午,農歷春分前夕,張充和昆曲珍藏捐贈儀式暨春分曲會在中國昆曲博物館進行。99歲高齡的張充和女士委托紐約海外昆曲社社長陳安娜女士向昆博捐獻了自己的昆曲手抄曲譜、昆曲點翠頭面和盤金繡斗篷三件藏品。“頭面和斗篷都是我在蘇州定制的,現在,我希望它們能夠重回蘇州。 ”張充和女士如此表示。
蘇州九如巷張家的四位才女元和、允和、兆和、充和的人生經歷和傳奇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由于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們個個擅長詩詞曲畫,學有專攻,之后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張充和女士曾師從沈尹默等大師學習古文及書法,又從著名的昆曲傳字輩大師沈傳芷、張傳芳等學習昆曲。20世紀50年代旅居美國后,她與先生傅漢思一起在美國的30余座大學與文化機構中舉辦講座與示范,介紹昆曲表演藝術。張充和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20余年中,不僅指導研究生寫中國戲曲的論文,還于家中傳薪昆曲。成立于1988年的紐約海外昆曲社,其成員大多是旅居海外的昆曲曲家、表演藝術家及昆曲愛好者和支持者,長期以來對于昆曲在海外的傳播和發展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努力。現任社長陳安娜女士在臺灣師范大學讀大三時跟隨汪經昌教授學曲,而汪經昌先生則是曲學大師吳梅的弟子,因此,陳安娜女士還是吳梅先生的再傳弟子。“1967年開始,我跟隨張老師學曲。雖然張老師78歲之后不再登臺演出了,但是她直到今天還經常唱曲。 ”陳安娜說道。
此次捐贈的三件藏品中,點翠頭面與盤金繡斗篷都是張充和上個世紀30年代在蘇州學習昆曲時特別定購之物。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在金或鎏金的不同圖案的底座上,把翠鳥背部亮麗的翠藍羽毛仔細地鑲嵌其上,制成各種首飾器物。這套點翠頭面約30余件,做工精致,保存完好。盤金繡斗篷的紅色絲綢底料上,五爪龍與大片海水紋全用精細的銀絲編織而成,色彩鮮亮,工藝精湛,這兩件藏品是民國時期蘇州劇裝道具制作工藝的精彩之作。昆曲手抄曲譜則是張充和女士在1991年抄寫的。“昆曲是中國文學與音樂、舞蹈結合的典范。今天我們重溫昆曲,是對中國傳統文明的再認識。張老師一生鐘愛昆曲,希望她的捐贈能讓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昆曲。 ”陳安娜女士表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