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在明代萬歷年間至清代康熙初年,一直保管在宜興吳氏家中,傳至吳洪裕時,此畫險些化為灰燼。個中緣由,耐人尋味。本報記者尋訪宜興文史專家,努力還原這一截歷史真實。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名畫《富春山居圖》600年來歷經(jīng)磨難,清朝順治年間遭到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3月14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溫家寶總理滿懷深情地提到了這幅畫,使之再成為熱門話題。
“這幅名畫與江南宜興有緣分。在明代萬歷年間至清代康熙初年,一直保管在宜興吳氏家中,傳至吳洪裕時,此畫險些化為灰燼。”宜興檔案局副局長、《翰墨宜興》一書主編宗偉方先生表示。
吳洪裕臨終前將此畫“焚以為殉”
吳洪裕,明朝參議吳正志之子,生卒年不詳,自號楓隱。宗偉方先生在研究宜興書畫歷史過程中,對一代收藏大家吳洪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認識。他介紹,清代順治年間,吳洪裕從其父手中接下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傳世畫作《富春山居圖》,非常珍愛。明末清初遭遇改朝換代時,這位收藏大家置豐厚家藏于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的《千字文》真跡逃難。及至吳洪裕病危之時,他還念念不忘這兩件寶貝疙瘩,囑咐家人準備“焚以為殉”。當時,這個儀式比較莊重,吳洪裕及其家人“圍觀之”。第一日焚《千字文》,吳洪裕親視其化為灰燼。翌日焚燒《富春山居圖》,這幅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國畫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進火中。就在此畫即將付之一炬時,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將畫搶救出來。當時,畫中間燒出幾個窟窿眼,斷為一大一小兩截畫面。因為此畫事實上已經(jīng)“焚化”,吳洪裕未及深究。到了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拼接畫面。其中,一副畫圖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畫面雖小,但比較完整,幾乎看不出是經(jīng)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們把這幅畫稱為“剩山圖”。另一幅畫圖尺幅較長,保留了原畫主題內(nèi)容,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于畫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后來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目前,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富春山居圖》即為“剩山圖”,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迄今一直存放在臺灣。
《宜興縣志》描述藏畫之所富春軒
歷史上,宜興曾有“富春軒”,那是吳洪裕收藏《富春山居圖》之所,《宜興縣志》對此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宜興歷史文化資料編撰方面的專家、 83歲的蔣云龍先生,退休以后搜集整理宜興歷史文化資料逾600萬字。他對宜興一代收藏大家吳洪裕和《富春山居圖》的故事了然于心。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宜興有關(guān)方面在籌備《宜興人物志》一書時,蔣云龍先生曾負責執(zhí)筆一篇關(guān)于吳洪裕的文章。據(jù)蔣云龍介紹,吳洪裕是宜興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書畫收藏家之一。吳洪裕出生于官宦世家,舉人出身,家境優(yōu)越,飽讀詩書,對書畫藏品幾近癡迷,曾出巨資修建了云起樓,專門存放、展出他的書畫藏品。《富春山居圖》是吳洪裕畢生的摯愛,為此,他還專門在云起樓中開辟了一個富春軒用來存放《富春山居圖》。由于愛畫至癡迷,吳洪裕才在臨終前表示要焚畫殉葬。蔣云龍說:“這些內(nèi)容在宜興的縣志和一些相關(guān)刊物上都有文字記載!”
關(guān)于《富春山居圖》離開宜興之后的遭遇,蔣云龍先生表示,隨著時代變遷,這前后兩段畫“失散分離”,“無用師卷”被清廷收藏,而“剩山圖”流落民間。上世紀30年代,戰(zhàn)爭在即,故宮重要文物被迫南遷,“無用師卷”最終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而 “剩山圖”在1956年被杭州的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原姓陸
江蘇省常熟市和浙江省富陽市日前兩地聯(lián)動,同時發(fā)行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的特種郵票。因為,這兩地都與《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然而,事實上,黃公望原本不姓黃。宜興檔案局副局長、《翰墨宜興》一書主編宗偉方先生對此有比較多的認識。
“黃公望并不姓黃,而是姓陸,叫陸堅。”據(jù)宗偉方介紹,浙江富春江邊出生的陸堅由于年幼時父母雙亡,10歲左右被寓居江蘇常熟的浙江永嘉人黃樂收為養(yǎng)子,此后改名為黃公望。黃公望四海云游,江浙一帶溪山村圩多有留足,成為“元四家”之中影響最大的畫家。黃公望是否到過宜興,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依據(jù)。黃公望死于杭州,享年86歲。落葬于江蘇常熟的虞山,其墓在虞山西麓,至今尚存。時至今日,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何以在明代萬歷年間至清代康熙初年一直保管在宜興吳氏家中,仍然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何小兵)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