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
女,1975年11月生于河北保定,原名蘇紅星,祖籍北京,漢族,先后就讀于河北工藝美術學校,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現任職于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碩士,河北美術家協會會員,08-09年中央美院訪問學者。
2000年入選邵大箴主編的《新藝術的后援--生于70年代的青年藝術家》,
2002年作品入選河北美協主辦的“閱讀與生活---河北畫家寫生展”并獲銅獎, 河北美術館
2005年入選河北省首屆小油畫展,河北美術館
2006年參加河北省女畫家聯展 河北美術館
2011年參加河北省女畫家聯展 河北美術館
并有多幅作品發表于《美術》,《畫刊》,《華人畫事》,《藝術教育》等刊物。
默想與記錄——蘇繡油畫展

暗中的花60·80
曾有一位老師說過,弗洛伊德是二流的才情,一流的勤奮,成就了他超一流的大師地位。吳冠中先生也在他的藝術語錄中談到:“大師非神,只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是勤奮的勞動者,是失敗最多的勞動者。”每個人的秉性才能是天生的,而熟練的技術則是后天形成的,在這一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勤奮至關重要。
只有勤奮,才能彌補先天的不足,實現技術的嫻熟,熟練了,創作速度就快了,看起來也輕松了,觀者也能在其中感受到創作的快樂。對于熟練程度的認同,中西方都是持相同態度的。米開朗琪羅說:“作品的價值不能用制作過程中所用勞動的總和來計算,而是根據作者技巧熟練程度的價值來計算”,“用非常敏捷的速度和熟練的技巧去做任何事情,才是有用的和好的。”簡簡單單的一筆,輕松的一揮而就,讓人覺得畫家的不需費力,才有看似的不費吹灰之力的絕妙。賣油翁所謂“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庖丁解牛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游刃有余,全在技之熟練,等等,都讓我們看到了技藝的高深來自于日積月累的辛勤勞作。有勤,技才能精,才能去粗去俗。

自畫像60·80
一切學問都來自個人的親身感悟與實在體驗,難于用語言完全明明白白地傳授,能傳的只是知識與技法層面的東西,而這不能傳的才是生命力之所在,真諦之所在。只有象勞動者一般的辛勤工作,“以身試法”,才能慢慢領悟這不可言說的秘密。具有了此種能力,才可因地制宜,因時而化,隨機應變,這才有了中西先輩大師的信筆拈來與神來之筆,才能化平易為神奇,最普通的題材也因技巧的高明而變得非凡。

百合40·60
只有在勤中,才能安居于畫,在最平常的生活中葆有最平常的心。由技而道的過程艱辛,倘不心境平和,不把全部精力貫注到畫上,根本不可能實現技的突破,更別提悟道了。反過來,心安于藝,心獲得更大的輕安與喜樂。弗洛伊德一生都在圍繞者他的畫室畫著他的模特,畫著他的老狗,老狗死了,接著畫老狗的孩子。他不厭其煩地畫著同樣的題材,不說話,不理論,只練筆,只實踐,任憑外界的這個主義那個流派,即便女王請他畫像,也只能屈尊來到他的簡陋畫室。在這里,藝術家的尊嚴勝過了人世間的權勢;在這里,在他的藝術王國里,他是王,是主宰,藝術家擁有無上的自由與榮耀。
北京荷畫廊
2011·3·19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