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子森林》 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0年
作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何多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名。正如同他的作品給人以優美、清雅、高貴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的何多苓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對于熱鬧的潮流,他始終選擇“遠距離”地思考,而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藝術創作和思考。也正因為低調,何多苓并未頻繁出現在大眾與市場面前,但他的藝術和本人仍然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而他的繪畫價格雖然一直平穩地保持在一定價位上,但并不能真正呈現他在當下中國當代藝術格局中的地位。
畫廊參與夯實收藏基礎
畫廊對于何多苓作品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然在這一時期國內畫廊仍處于幼稚期,擔任主角的是海外畫廊。這一時期關注何多苓作品的海外畫廊,分為海外華人圈的畫廊如香港地區的畫廊,此外還有歐美地區的畫廊。這些畫廊的參與,初步建立起何多苓在海外的畫廊銷售渠道和價格體系,也是何多苓對外市場拓展的重要平臺之一。
進入新世紀,國內畫廊業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作為藝術品市場中的一級市場,國內畫廊一方面具有藝術推廣的重要功能,一方面也為藝術家深植本土市場而拓展市場空間獻計獻策。在與國內畫廊的合作上,藝術知名度高、公共收藏率先啟動的藝術家何多苓很早就引起北京、上海等地畫廊的目光。這些畫廊針對何多苓作品的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舉辦個人畫展的方式,2000年以來何多苓多次在這些畫廊中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并出版個人畫冊,而這些在商業機構中所舉辦的學術性展覽,也引起了國內外收藏家的廣泛關注,作品購藏情況也達到了空前成功的程度。
進入拍賣
導致熱點聚焦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油畫才開始進入藝術品拍賣的市場領域,由于何多苓藝術業已建立起來的廣泛影響力,所以其作品也隨即成為了中國油畫早期拍賣活動中的熱點聚焦。早在1994年,何多苓“彝族風情”系列作品中的《火把節的黃昏》就出現在拍賣市場中,這件作品曾參展1994年何多苓中國美術館個展,故而吸引了收藏家的廣泛興趣,當時以10.12萬元的高價成交。這個價格既是何多苓作品拍賣的起點價格,同時也成為了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作品拍賣市場的標簽價格,最終也為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搶占拍賣市場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隨后的90年代,何多苓共有8件作品在拍賣市場中陸續亮相,5件成交,成交率達到了63%,這在當時的拍賣活動中位列前茅。在價格方面,1995年、1996年何多苓彝族系列作品《少女與馬》和《打黃傘的女人》,先后在中國嘉德“油畫雕塑專場”中成功拍賣,均以13.2萬元的價格成交,繼續維持了拍賣價格的高位運行。
行情的高位展開
2001年到2004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何多苓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數量明顯增多,而價格也有了明顯的走高趨勢。在這4年里,何多苓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成交率為66.67%,成交額達到了320.28萬元,作品的均價也達到了20.01萬元,相比90年代的拍賣價格呈現出一倍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2001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上拍的《今夕何年》(1992年創作),是何多苓90年代創作中的名作,也是當場拍賣圖錄封面,引起市場的激烈競拍,最終以41.8萬元的高價成交,創出了何多苓作品在拍賣市場的當時最高價;而在中國嘉德2003年春拍專場中何多苓與艾軒合作的《第三代人》,又以55萬元高價成交。何多苓作品拍賣紀錄在兩年之內連續被刷新的事實,充分表明了購買力對于何多苓作品的強烈熱衷。
此外,何多苓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彝族風情”系列作品在當時的拍賣市場中也引起了廣泛的好評,拍賣價格呈現持續的增長,如中國嘉德2001年春拍專場中的《坐在山旁的女人》,以30.8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2年春拍專場的《向樹走去》,以27.5萬元的價格成交。而在整個90年代,這類作品的拍賣價格仍普遍處于15萬元的平均價格線,其價格增長已近兩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