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計就像一場馬拉松,某一個年代的意義只不過是像煙火燃燒的一個小剎那。”這樣充滿詩意的句子是荷蘭著名設計師Jurgen Bey用來結束他的采訪的語句。作為2010年香港設計營商周最重要的講者之一,Bey將他奇妙的設計世界帶到香港。在他的訪問中,設計是一件與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形而上的事情。
就算是對設計再不熟悉的人,也肯定聽過Droog Des ign的名字,這個概念性的設計團體,將大批的荷蘭設計師帶入國際舞臺,其中就包括Jurge n Bey。Bey 為人所熟知的是他那充滿探索性和實驗性的設計方式,他的設計也許不是最好用的,也不是最漂亮的,但他的作品總能讓人過目難忘—你肯定見過那著名的樹干長凳( TreeTrunk Bench)。
在2010年香港設計營商周論壇開始前一天才從智利趕來的Bey帶著疲倦出現在我們面前—是的,是智利,他總是在世界各地不停地穿梭,是一個不安于室的設計師。盡管疲憊,訪問也一個接一個,但他對于我們“是否先休息一會兒”的回應是:“不,談論我的設計我總不會覺得累的。”訪問就在他揉了揉眼睛之后開始。
“環保不是我所想的”
從設計師最著名的作品出發常常是這樣的訪問中百試不爽的好開場白,我們當然不會放過樹干長凳和蠶繭椅(Kokon Chair)。“你有把你代表性的作品帶來這次的展覽嗎?”“是展覽嗎?我以為只是一個論壇,噢!我什么都沒帶來。”Bey 帶有少許遺憾。當然,他不是什么都沒帶來,他帶了海量的作品和項目資料,都存在那已經發舊的蘋果電腦里。這些資料在訪問中不斷被翻查,就像一個學生正努力地充實自己的畢業論文一樣認真。
“我們在你的設計中看到大量循環再造的概念,從蠶繭椅到20 0 4 年Jean Paul Gaul t ier 的秀場設計,環保,就是你的設計理念嗎?”“你可以說這是循環再用,生活就是循環,只要你生活,就一直在循環,所以我并不是說,我要做循環再造的東西,當然那是好的,但那是生活的方式,我的想法是,我不僅僅是做一樣生產出來的東西,我也在做一個自然的美化,更大的想法是,我們怎樣去處理這樣的關系。”Be y 親口證實了環保與回收從來就不是他所關注的議題,拿二手對象做設計只是他做設計的方法與手段。E x t r u s ion Be n c h是他拿出來的佐證。這個與Droog合作的項目,目的是要將一個華麗花園的產出物進行合理的處理。B e y 看到了花園的美麗,想到的不是如何處理那些修剪下來的植物枝葉,而是,如何能把這樣美麗的花園帶回家。本來占用空間處理的廢棄物,在他手中變身成為線條簡單的長椅,這次,誰都有可能把這個“花園”搬走了。
E x t r u s ion Be n c h是他得意的創作,而他得意的創作總是出自他蔑視傳統邏輯的想法。環保這樣大的意義不是他所思考的,他更關注在生活周遭發現無數美妙的故事和解答,發掘出這些現成的故事與可能性,再將它們用自己的語言轉化成新的故事和產品呈現出來。在這一點上,Bey可以說是繼承了早期Droog式的設計語言—將對象的功能和本質以原形赤裸裸地呈現,直接挑戰觀者對生活用具的定義和思考。
“對于我來說,這些都不是為了什么創意,而是如何好好地、有趣地運用于事物,把不同的事物結合起來,最終變成新的產品,我要帶出的信息不是說這個東西可以有多好,對我來說是運用這些舊的事物,然后當作新的事物那樣去開發,發展。”
“不能總是從一張白紙就開始設計”
盡管Be y 尋找舊物進行再創作并不是出于環保這樣偉大的理念,但我們無法否認,舊物的運用在他的設計中是非常頻繁的。我不禁要問:“你是不是有一個巨大的寶藏,充滿了你從世界各地收集回來的老古董?”
“不,我并沒有預先收集了很多,我們有更實際的方法—跟一些古董店合作。如果我們需要,我們就會告訴他們,有這樣一個項目,我們需要這一類的東西,讓他們幫忙去搜尋類似的東西。他們知道到哪里去找好的古董,找到優秀的東西。當然我自己去找也會很有趣。我到處去旅行,所以我看了很多。”聽起來,這個過程比我們從他作品中感受到的要傳統得多。 “你不能總是從一張白紙就開始設計,不可能總是自己就能設計出很多,我也可以發現一些很美麗的老東西,可以用一些很簡單的東西,比如舊的家具。需要說明的是,很多很好的古董都太不被注意了,它們的手工都很好,有很多精美的細節,是很有趣的,用它們可以再做出許多美麗的產品。我并沒有改變他們的細節,只是把它們帶到一種新的環境和狀態中,我們不破壞古董,只是把它用新的東西包圍起來,改變它的結構。”停頓了一下,他補充道:“古董還是古董,創意是單獨為每一個而做的。”為這一段話作證的是他的Bi rdwatch Cabinet Gi r l和The Crate Ser ies,老舊的柜子和桌子“鑲嵌”在新的木材中,不互相融合,也不互相破壞,是一種共存的意義。這些設計拋給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把老祖母級的家具融合進現代家居中?也許答案其實很簡單:把它交給Jegen Bey 吧。
“荷蘭式的想法是干凈的”
Bey 的設計充滿奇思妙想,這不禁叫人想知道,他的家是怎樣一個奇妙的世界?“我的作品不放在家里,或者也可以說是放在家里,我們生活和工作都在同一個空間里,我被許多作品包圍,那不是一個傳統概念上的家,我們可以說那是一個立體空間,我們的家是在那個大空間里的一個小房間,我喜歡在那是因為那個空間并不是被設計出來的,我只是運用空間,在那個家,你可以把它做得很特別,家是一個很開放的空間。”沒錯,Bey的家/工作室是在荷蘭鹿特丹一處類似飛機機棚的廢棄倉庫之中,工作室里像是個大型的跳蚤市場,Bey與他的設計伙伴—尤其是他的妻子、建筑師Rianne Makkink享受著其中的空間。Bey與妻子Makkink在2002年創立了StudioMakkink & Bey,這是一個致力于公共空間、建筑、室內裝潢、展覽及產品等設計的設計團隊,Bey也因此有了更多空間和建筑方面的涉獵。
我們常說荷蘭設計力量是世界設計界的一股異軍,并將原因歸之于荷蘭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更開放的社會與眼界。不過,Bey覺得荷蘭對于他而言,只是一個國籍,只是一個生活的地方,并不影響他的設計觀。“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只能代表你有不同的背景,但不代表你生活在某國就只能做某種事情。對于我,荷蘭式的想法是干凈的,到不同的地方去可以打開我的思路和想法,開闊視野。文化是互通的,可能以前也曾經是互融的。”Bey 的陳述也是冷靜和干凈的。
雖然他的設計并沒有在這次香港設計營商周期間被帶過來,但B e y 用他的語言表達了其設計更深層次的意義— 他并不只想讓你在看到作品時拍手稱妙,他期待你對作品產生思考,想到他在設計背后提出的問題。他不斷地拋出問題,能接得住的人有多少?正如他的結束語一樣,能捉得住設計的花火的人,需要時間來見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