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 江
從上世紀60年代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系算起,張立國在油畫領域的耕耘已超過50年。50年的中國社會穿越了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感受到真正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畫家,張立國是在堅守、探索和超越中走過了自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段。2011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人畫展,是他50多年藝術旅程的一次全面回顧。
張立國曾多次參與展事,多次在德國舉辦個展,但在國內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但我以為,這才是一個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有著幾十年教齡的學院派藝術家的本真面目。真正的藝術追求往往是艱辛、曲折乃至孤寂的。張立國對人情世故不太敏感,不逐潮流,除了作畫,喜歡揣摩《老子》、《周易》、《愛因斯坦文集》、《古今數學思想》,從中國古代哲人到康德、柏格森、維特根斯坦……其樂無窮。他愛好音樂,喜歡巴赫,曾專門往愛森納赫拜謁巴赫的故居。哲學和音樂分屬不同領域,科學求同,藝術求異。科學是發現,藝術是發明。很多時候,科學與藝術目的相同,方法也相通。
在他的早期作品,如1965年油畫系畢業創作《廣闊天地》的素描和油畫稿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曾深入寫實主義繪畫。其后,他更鐘情于對油畫色彩、肌理、空間形態的探究,追索繪畫本體所賦予觀者的視覺張力。在他近年的作品中,影子反復出現,抻長、拉升或重疊,形式的單純中包含著內涵的晦澀。這樣讓他傾心的“影子”,顯然有著豐富的符號化意義。我想,這或許正如他一幅作品題目所標示的那樣,這是《幻想家的直覺》,是一種形而上的空曠無垠的想象。
在張立國的繪畫中,現代性的觀念探求是一個顯眼命題。他的許多畫面常常重重疊疊,不滿意的要涂掉,探求新的繪畫語言沒有止境。他曾說過,他的作品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東方的。中國的從小耳濡目染,西方的也學了,這樣自然要形成一種新東西。當然,新東西也不會像天上掉餡餅。在中西文化相融,在多年堅持和不懈探索之下,尤需將個性經驗融合其中,所謂創造才會凝聚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
有論者把張立國的藝術行程厘為五個時期,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嬗變也印證了新中國各時期的繪畫發展歷程。我贊同這一看法,但更想強調,藝術家個人的意義,只有歸置于當代中國畫壇的歷史語境中,才有可能判別和確認。
中國藝術的現代性探求,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及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應運而生的。而中國藝術的現代性,只有依托于中國當代生活與當代精神體驗,立足于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光大,凸顯我們的主體性價值觀,才是有價值和有生命活力的。回顧這五個時期,張立國始終站在探索的前沿。在中國和西方,哲學和藝術,音樂及繪畫的交匯點上,張立國以自己的語言方式構建了具有現代意味的繪畫風格。
在哲學與音樂之間穿行。他所創作的作品,是我們探究中國藝術現代性的一個很具學術價值的文本。
2011年3月3日
(梁 江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在哲學與音樂之間穿行---有感于張立國的繪畫
在哲學與音樂之間穿行---有感于張立國的繪畫
在哲學與音樂之間穿行---有感于張立國的繪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