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返”一詞通常似乎不太會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掛鉤,而更多地是與傳統藝術和古代中國宮廷畫家的力作以及著名朝代的玉器古董相聯系。但最近幾個月,隨著中國新貴們對藝術品需求的不斷攀升,有業內專家指出躍躍欲試的中國買家將借即將開始的香港春季拍賣會為契機,將散落在海外收藏家手里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遣返”回國,或者可以說成阻止其它國內優秀作品流失海外。
誠然,“遣返”可以用來形容具有民族主義情結的收藏家和藝術經紀人參與各種國際藝術品買賣活動的愛國行為。正如《紐約時報》去年關于一件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被英軍掠奪的清朝花瓶被出售的一篇報道所述:
隨著中國財富的迅速增加,中國大陸的買家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股推動中國文物價格扭轉及走高的主要力量。在百年間的共產主義革命勝利(1949年)之前,有大量的古文物流入西方,而國民黨在逃離臺灣之時也帶走了大批的皇家珍品。
幸運的是,大陸買家對頂級當代藝術家作品價格向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水平的驅動迄今沒有達到2009年佳士得圣羅蘭收藏拍賣的戲劇效果。在那次拍賣上,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收藏顧問蔡銘超出價1500萬歐元(約合2100萬美元)拍得一對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奪的十二生肖里的鼠首和兔首,而最終拒絕支付其所謂的“愛國行動”。在隨后的兩年中,佳士得努力加緊和中國政府的關系,并于最近在紐約推出名為《跨現實主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展品由中國政府精心挑選)。更多的,佳士得還積極尋求從中國藝術機構獲得展覽融資的機會。
盡管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如同2009年佳士得拍賣的戲劇場景出現,但中國大陸買家涌入香港,并試圖防止中國頂級藝術家的作品流入海外的動機已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一些中國買家也有借拍得作品開設私人藝術館的意圖。這其中,有贏得“面子”的原因,也有減持現金以應對“通貨膨脹”之原因,亦或有一些其它的原因。《藝術中國》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總結到,這也是我們為何要密切關注即將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尤倫斯收藏拍賣會的原因。
答案要等到4月4 日尤倫斯收藏的拍賣會結束之后才得以揭曉,而藏品將花落誰家也尚不知曉,是個人收藏、是像明生銀行一樣的機構收藏、還是藝術基金呢?無論如何,尤倫斯過去幾十年的收藏將不太可能被另一西方收藏家囊入懷中。以往一些事實證明,中國新興的收藏家對拍品預估價不以為然,而考慮到作品的高質量及其來源為受人尊敬的著名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尤倫斯, 我們期待看到拍賣結果將遠遠超過之前的預估價1670萬美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