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藝術品市場,是一場天價頻出、風云變幻的大戲,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以4.368億元成交的北宋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它不僅打破了2009年吳彬《十八應真圖卷》1.69億元的國內藝術品成交的記錄,而且遠遠超過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創下的2.3億元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而在2010十大過億的書畫排名中,除了第一名的《砥柱銘》,第二名也花落在書法名作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手卷上。拍賣市場書法作品為何屢創天價?書法熱潮的大幕是否已經開啟?書法收藏又該從何處著手?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亞洲,他將為各位藏友撥云霧而睹青天。
追根溯源
“書”比“畫”收藏土壤更深厚
在當今藝術市場,中國書畫為眾多藏家喜愛,價位也逐漸走高,但是人們普遍對“畫”的關注度及欣賞要超過“書”。在書畫拍賣市場中,“書”常常作為配角,處于“位高價卑”的尷尬困境。書畫收藏界也流傳一句口頭禪——“好字不如爛畫”。其實,在傳統的中國古代收藏中,書法獨占鰲頭,繪畫則居其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國書法遭受如此不公對待呢?對此,王亞洲坦言:“很多書家也承認,確實在市場上,‘畫’更受追捧。這主要是由大部分人收藏的心理狀態決定的,很多人覺得畫更有投資價值,特別是表現在高檔市場上。其實書法更貼近百姓的生活,它比繪畫有著更為深厚的收藏土壤,從大眾收藏角度來說,應該更加關注書法收藏。”
“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書法就是寫字,其實這兩者區別很大,對老百姓在書法上的認識需要合適的引導,加強大家對書法的深入了解,讓書法藝術真正走進百姓家。除了認識上存在誤區,如今還有很多以書法名義招搖撞騙的行為,也需要大家辨別清楚。”王亞洲相信,隨著國內文化市場的繁榮,書法藝術及其歷史、文獻價值逐漸為人們所關注,書法收藏將成為收藏市場的一大亮點。
早在2004年,元代鮮于樞的草書《石鼓歌》就曾拍出4620萬元的書法天價,隨后宋米芾《研山銘》也以3298萬元的高價拍出,但書法市場整體并沒有因此被帶動起來。如今在拍賣市場上,高端書法精品的市場價值已得到了藏家的普遍認同,上億元的博物館級的書法精品陸續登臺亮相。
對于剛迎來熱潮的書法收藏,其市場潛力不可估量,很多作品的價格以幾十倍的速度在增長。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脫胎于古老的敦煌漢簡體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驚艷登場,到由王亞洲操刀篆刻出的上海世博會“安徽館”三個大字,都彰顯出中國漢字強大的影響力與感召力,依托漢字而生,吸收各界精華的書法藝術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綜觀現狀
安徽書法市場大有可為空間
自明清以來,安徽孕育了眾多的書畫大家,諸如漸江、石濤、程邃、何震,乃至后來于山水畫有重大貢獻的巨匠黃賓虹等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一批一批獻身于藝術事業的杰出人士。然而無論是從全國的市場來看,還是與周邊省份相比較,安徽的“書”、“畫”價位都是最低的,甚至出現了“一流作品,三流價格”的獨特現象。
“很多書法家頻頻獲獎,但其作品拍賣價格十分低甚至賣不出去,很多外省人知道這個價格之后都非常吃驚。”王亞洲苦笑著說,“江蘇、浙江當地的很多企業家對本省的書畫十分扶持,價格也因此水漲船高。安徽本地的企業也應該覺醒從企業文化的角度對本地的書法家給予扶持,當然書法家自己也應該提高市場意識。”
隨著近些年安徽“文化大省”的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逐漸繁榮,安徽書壇逐漸壯大,很多目光逐漸集中到了一批中青年書法家身上。“這是一件好事,這些人都是潛力股。”王亞洲如此評價,“去年安徽省首屆文藝名家名品博覽會的推出,更是成功打造了安徽的文藝品牌,很多省外藝術團體都紛紛前來咨詢下屆什么時候舉辦。”
作為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亞洲在宣傳安徽書壇、推薦安徽書家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安徽很多著名的老書法家的作品價格這兩年逐步上升,但在全國的影響力始終不夠強,對外推薦力度不夠。”2010年12月安徽省書協推出了“安徽省首屆老書家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動推薦安徽的老書法家,而更多的力量被放在了推出新人上,“下一步省文聯和省書協還將繼續逐步推出類似活動,以展銷的形式推薦安徽的書法家,比如‘安徽書壇七賢作品展’等等。”
打造安徽書壇整體性,也是安徽書壇孜孜不倦為之奮斗的目標。2010年,安徽省書法家協會與《書法報》聯合推出“皖軍書法50家”、“皖軍書法100強”活動,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過去還有很多人離開安徽,北漂或者去外省發展,他們中有很多優秀的書法家。將這一批人聚集起來,更能壯大皖軍書法的力量,打響安徽書壇的名聲。”
隨著安徽書壇在全國的崛起,安徽書法市場也將迎來期待已久的飛躍。
收藏點睛
入手中青年書家作品最好時機
書法收藏潛力無限,普通收藏者該如何入手?對于這個藏友們最關心的問題,王亞洲也給予了寶貴建議,“從老書法家入手,逐步過渡到中青年書法家身上,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一批書法家要特別關注,他們可以說是安徽收藏市場的未來。”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這一批書法家們通過幾十年創作以及打拼,有著豐富的生活積淀,多數形成了自己成熟的風格,他們的作品完全是自身實力的實在體現。他們通過長期的家庭生活,多對公益事業比較關注,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些都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十分負責。王亞洲總結道:“這批人正在逐步關注市場,市場也在逐步關注他們。現在正是入手中青年書法家作品的最好時機。”
“70后、80后的一批較年輕的書法家,他們靈感豐富,但是創作不穩定,很多人的風格尚未成熟。書法收藏不要太過于關注一次性獲獎的書法家,畢竟獲獎有一定的偶然性,很多獲獎者一時聲名鵲起,幾年后就銷聲匿跡了,當然也有例外存在。”
除此之外,在書法界中,“朝學執筆,暮已自夸其能”的現象普遍存在,王亞洲最后提醒各位收藏者,“最好能夠掌握一些書法入門知識,對作者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不能輕信世界、國際等等名頭。藏友如在收藏過程中有疑問,可以通過各地的書協、文聯等官方渠道進行咨詢。”
殷丹妮 金沙
人物背景:王亞洲,字臻一,號雅舟,別署竹音閣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委員、評委,安徽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工作室導師,安徽省文聯委員,安徽省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安徽省青聯常委,2010上海世博會安徽館館名篆刻者。
多次榮獲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大展全國獎、金獎、一等獎,入展和應邀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全國大型展覽一百余次;入編《中南海收藏作品集》、《共和國書法大系(書法)》、《共和國書法大系(篆刻)》等大型典籍;策劃并主編的《中國書法出版工程——中國書壇名家手卷系列叢書》(12函,120冊)榮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編輯出版獎;策劃的“中國書壇綠色行動”等公益活動在中國書壇產生積極反響。出版有《王亞洲書法篆刻藝術暨收藏作品集》、《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委員叢書——王亞洲卷》、《中國書壇名家手卷系列叢書——王亞洲卷》等專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