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自元代以后,已經進入了文人畫的階段,要求畫家做到詩、書、畫、印兼備,成為畫家藝術修養的條件,畫家應該懂畫論中的六法、六要、六長,懂書法、懂文言文和傳統詩詞,懂金石、治印,這些要求與外國繪畫講究對景寫生是有根本區別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儒、道、釋三家的哲學思想,而山水畫的形成是與藝術哲學分不開的,沒有對哲學的認識,其格調是不會高的,只有“浴天地之道,發自然之精魂”,才會使美的層次升華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欣賞中國藝術中的山水畫,要理解王國維提出的“境界說”。中國藝術的最高要求是“中庸的精神”和“品性的純凈”,如同金子的千錘百煉、古琴中的靜音、古詩中文字的品讀推敲,至純、至美、無瑕。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所說“澄潔胸懷”是指排除一切塵世干擾,使胸中完全處于澄清、潔白狀態,沒有點滴污濁之心,用暎物神話自然味道的山水畫,陶冶人的性靈,回味林泉的境界,怡悅身心,凈化心靈。
不要把山水畫的創新看得太嚴肅、太偉大、太高不可攀,要敢于嘗試,敢于探索,使情與境交融,巧妙地化為一體,達到精神和藝術的共同升華,要獨行靈性,不拘俗套,不要急于求成,在中國藝術中有“大器晚成”的規律。
山水畫的個人風格,就是順著自己不斷嘗試的一點點突破走下去,日久天長便逐漸形成了。明代吳汝綸說過:“一藝之成,彼皆有自得,不能執市人而共喻之。”為什么老要看著別人的眼色行事?你自己認為好的,就堅持下去。王石谷說:“元人作畫,絕不經意,都從肺腑中流出,平淡天真,極有士氣。”
山水畫中一點突破很重要,大智大勇,大入大出。識得廬山面,不在此山中,有時追求一輩子也無此頓悟,有時不知什么啟發了你,一下子就領悟了。明代王履在畫《華山圖》時,總想擺脫古人成法的束縛,但長期登華山,或學習古人筆墨,苦思冥想而不得,長年累月存乎靜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飲食、存乎文章而不得,突然有一天,聽見“鼓吹過門,怵然而作曰:得之矣夫”!一陣鼓聲使得王履開竅了。正如辛棄疾所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今棟(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