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說過:“藝術品作為消費是人生的頂級消費品,作為投資也是頂級風險的投資品。”虎年收藏市場的高回報率不僅全面點燃了廣大藏家的熱情,也讓很多門外漢蠢蠢欲動。但專家提醒,在浮華繁榮的背后,藝術品投資市場存在不少“陷阱”。
在2011亞洲藝術品博覽會上一些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由于市場機制尚不完備,國內畫廊、代理人的體制遠不健全,加之社會誠信度過低,使得假冒偽劣品盛行,國內書畫市場一直處于無序狀態。
“贗品”占了半邊天
《收藏家》雜志資深編輯李明宇先生告訴記者,目前,有很多人參與收藏,但有一些人確實帶有投機心理,他們既沒有對當代藝術進行過系統研究,也沒有研究過藝術史,只是認為購買一幅作品放置一段時間后賣出會獲得很大的利益。而抱著這樣盲目心態的投資者,很容易買到“贗品”。
收藏家協會專家侯斌先生直言,目前在市場中存在的最嚴重的負面現象是拍賣市場出現假拍品和假拍拍品,藝術品市場急需政策規范市場秩序。“藝術品投資最主要的風險是鑒定風險,藝術品真偽難以鑒定,行家有時都會看走眼。”侯斌無奈地說,“這不是危言聳聽,市場上‘贗品’數量都快趕上真品了。”
雅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去年拍賣市場中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在古代書畫屢創高價的帶動下,大量各個歷史時期、各種藝術質量、真贗混雜的古代書畫作品紛紛入市。蜂擁而至的營銷狀況,使拍賣行根本無從做出嚴格細致的鑒定,購買方在信息爆炸的狀態下,也無從做出理性審慎的選擇和判斷。
侯斌表示,目前拍賣行只是負責從藏家處征集拍賣品,雖然一般而言,拍賣公司會組建專業的鑒定團隊,雇請鑒定專家對征集來的藝術品進行鑒定,但是由于藝術品的鑒定過程復雜,而且鑒定結論通常是主觀的,拍賣行即便是聘請了專家,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確保拍品為真品。這一行業默認的風險不僅存在于拍賣行,在整個藝術品市場都是存在的。
火眼金睛辨真偽
在這樣一個“魚目混雜”且拍賣行對藝術品真假不承擔責任的情況下,要想買到真品,很大程度上依靠買家的眼力,現在“泥沙俱下”,自然大大增加了買家“打眼”的可能性。
對此,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不止一次地呼吁學術建設和制度建設的完善以及誠信經營的理念,以使藝術品投資者不辜負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使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侯斌提醒藝術品收藏者,參與藝術品拍賣是一項投資行為,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根據我國《拍賣法》規定,拍賣公司如果在事先發表了聲明,表示不能確保拍賣品的真偽和品質時,藏家就必須要承擔起拍賣過程中的真偽風險。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競拍人更應該在拍賣預展時充分地調查和了解拍賣品的真偽和品質,在拍賣過程中對自己的競價行為負責。成交后,如果能在21天內提供鑒定證明作品為贗品,競拍者也可以要求撤銷交易。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報告還表明,預計2011年將持續有一些深藏多年的珍稀藝術品為高價所誘,繼續流入市場。收藏專家提醒收藏愛好者,應冷靜下來細細揣摩,藝術品收藏和投資不能單靠一時的熱情,而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功底、鑒賞能力和市場分析能力,做到心中有數,不隨波逐流。行家也要調整心態,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知識為藝術品收藏市場服務,也是值得深思熟慮的。
收藏者該如何對待如此亂象叢生的藝術品市場呢?廣州市文物總店鑒定專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曾土金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告誡準備在兔年入市的廣大投資者:“心態一定要平和,買藝術品要買自己喜歡的,而不是買最賺錢的。要有風險意識,對于不好把握的藝術品,盡量找專家把關。”
藝術品由于流通性不如房地產和股票,所以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要多分析,多關注和研究藝術品的內在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