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濱 樓秀民攝影
浙江在線02月25日訊 “匯木雕竹編精品,賞工藝美術精華。”成立于2002年9月的東陽市工藝精品館,主要分為“東陽木雕精品展覽館”和“東陽竹編精品展覽館”兩個分館,共有藏品800多件。其中木雕館藏有當代東陽木雕精品近300件,包括“雕花宰相”黃紫金、“雕花狀元”樓水明和當代近30位工藝美術大師的力作。竹編館藏有竹編精品500余件,包括“竹編狀元”馬富進百年精品“提籃”、國家級珍品“九龍壁”和“漁翁”等稀世工藝杰作,以及當代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名師的力作。也正因此,東陽市工藝精品館又被稱為東陽的“藏寶閣”。
來到“中國木雕之鄉”東陽,很多游客都會慕名來到工藝精品館,與東陽木雕和竹編精品來一次親密接觸。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些館藏作品中,特別是老一輩名家的作品,許多都是歷經坎坷才留下來的,還有很多是工藝精品館館長金柏松等人千方百計從民間搜尋而來,非常珍貴。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東陽世貿城四樓的東陽市工藝精品館,探尋這些寶貝背后的收藏故事。
膽大包天“搶”精品
提到東陽木雕,就要提到大名鼎鼎的東陽木雕總廠。從上世紀50年代到改革開放之初,東陽木雕總廠一枝獨秀,成為東陽木雕生產、人才培養和技藝傳承發展的大本營,涌現出了“雕花宰相”黃紫金、“雕花狀元”樓水明等一大批老一輩木雕名家,《人民公社》、《慶豐收》、《大鬧天宮》、《詠梅》等一大批名家佳作構成了東陽木雕的巔峰。如今,木雕館收藏的近300件當代東陽木雕精品,其中就有113件來自東陽木雕總廠。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些精品當年都曾因債務問題而面臨流失之險。
1997年,由于體制等多種原因,東陽木雕總廠陷入困境,東陽市政府決定將其作為特困企業進行改制。這讓收藏在東陽木雕總廠作品陳列室里的113件木雕精品隨時面臨流失的風險。危急關頭,為了當代東陽木雕精品不至流失,原東陽市第二輕工業局在馬樟云廠長的支持下,局長洪福照經與班子成員緊急協商,決定以抵繳東陽市二輕工業合作聯社管理費形式,將東陽木雕總廠作品陳列室的113件木雕精品收歸東陽市二輕工業合作聯社所有。
走進竹編館,許多人立時就被氣勢磅礴的大型竹編《九龍壁》和《漁翁》吸引住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兩件鎮館之寶同樣“身世坎坷”,都是在被債權人查封后“搶”出來的。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千祥鎮的一家企業,因為與東陽竹編工藝廠是同一個系統的,就由東陽市竹編廠做擔保,向銀行貸款100萬元。后來,那個企業破產以后,資不抵債,銀行就起訴東陽竹編廠,要求歸還本息合計180萬元。可是當時,東陽竹編廠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根本還不出這筆巨債。后來,銀行方面提議東陽竹編廠用《九龍壁》等三件竹編精品抵債。原來,1979年至上世紀90年代初是東陽竹編最輝煌的歲月,當時的東陽市竹編工藝廠有三件最著名的作品:精細竹編的曠世之作《香爐閣》選進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歷時1年用工萬余的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被評為國家工藝珍品,在國內外轟動一時;惟妙惟肖的大型竹編人物《漁翁》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金獎。
“1984年,《九龍壁》在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后曾送至香港展出,有港商出價200萬美元購買,都被我們婉言謝絕了。我們打定主意,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九龍壁》流失。”工藝精品館副館長樓秀民當時參與了與銀行談判的整個過程,樓秀民說,“當時,我們就提出可以拿另外三件竹編精品抵債,其中有一件是東陽建縣1800年的慶祝工藝品《金雞報曉》,在文藝踩街的時候排在前面,在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談判進行得非常困難,金華、東陽來來去去不知跑了多少趟,最后,對方終于同意了,于是,我們連夜趕回東陽,第二天一早就把《金雞報曉》等三件作品送到了銀行大廳,這件事情才算了結。”
可惜的是,東陽竹編工藝廠最后還是未能走出困境。由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1998年,東陽市竹編工藝廠陷入困境,基本停產,整個竹編工藝廠的精品陳列館被法院查封,其中就包括《九龍壁》和《漁翁》等一大批稀世珍品在內的252竹編精品。
因債務已經被查封而面臨流散中的陳列館竹編精品引起了東陽市第二輕工業局的關注,當時的局長韋中總在黃學敏廠長的支持下,決定由局接管陳列館的252件精品,將其易地保護。1998年7月31日,在黃學敏廠長協助下,局長韋中總指令局機關全體干部趁星期六將精品陳列館的252件竹編精品全部轉移到塑料廠保護起來,然后組織與債權人展開艱難的協商談判。這個“膽大包天”的行動最終使得包括《九龍壁》和《漁翁》等一大批稀世珍品在內的252件作品得以全部保全。2002年東陽竹編工藝廠破產清算后,這252件精品歸屬于東陽市二輕工業合作聯社。
“這些大師的作品留存至今,已成無價之寶,一旦流失,就再難挽回,無論是無形的社會價值,如研究東陽木雕的發展和走向,還是有形的木雕作品本身的市場價值而言,都是無法估量的損失。”金柏松說,洪福照、韋中總兩任局長以及馬樟云、黃學敏廠長,能從傳統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出發,果斷處置,不僅使絕大多數當代東陽木雕和東陽竹編精品免遭流失,而且為后來的東陽市工藝精品館的創立奠定了基礎。1998年10月18日,二輕局以陳列館竹編精品和木雕總廠展館的木雕精品為基礎,成立了東陽市工藝精品展覽館。
真誠迎得寶貝歸
“這是2004年,我和同事到一家茶館休閑時意外發現的。”看到記者對木雕宰相黃紫金的“九獅”造型感興趣,金柏松說起了尋寶的經過。
2004年的一天,金柏松和同事到城區的一家茶館休閑,步入大門,他就發現廳堂內有一件非比尋常的“九獅”造型壓頭。“當時從這件作品透露的氣場而言,我就覺得其作者不是等閑之輩,而從其嫻熟的技藝刀法來看,極像‘木雕宰相’黃紫金。”在反復揣摩之后,金柏松更加確定它是黃紫金的作品,于是就不動聲色地向茶館女業主打聽價格。“本來打算價格不高的話就買下來,沒想到女業主開出了高價。”工藝精品館的費用有限,金柏松只得失望而歸。過了幾天,金柏松又來到這家茶館,可是這件壓頭卻不見了。金柏松找到了茶館業主周黎剛,沒想到對方也是木雕行家。原來,周黎剛熟知這件壓頭的“來頭”,也是幾經周折才收入囊中的。讓人欣慰的是,看到金柏松如此真誠,出于對東陽木雕藝術共同的熱愛,周黎剛后來毅然割愛把此件作品讓給了精品館。
當“九獅”壓頭“回歸”精品館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聞訊而至,乍見之下激動得熱淚長流———原來,上世紀70年代,陸光正擬創作落地屏《百美圖》,請黃紫金配制壓頭。黃紫金略一沉吟,在雕材上用鉛筆稍加勾勒后,一氣呵成雕鑿了毛坯半成品。后來,因《百美圖》未完成,該壓頭也就未進行后續工序,隨后輾轉流落民間,為周黎剛所購得。陸光正說,正是這件未完工的作品,展示了黃紫金爐火純青構圖、繪畫、造型及雕刻的工藝,“從構圖到雕刻一氣完成,目前的東陽木雕界已經很難有人能達到這個水平了。”
與“九獅”壓頭一樣,在金柏松等人的努力下,很多散落在民間的木雕精品得以歸藏工藝精品館。原東陽木雕總廠老職工吳寶祥獻出他珍藏的由黃紫金設計的幾件彩木鑲嵌小品(啤酒柜的廂板)。金柏松說,這種彩木鑲嵌雕刻技法在上世紀70年代生產出口家具時曾大量應用,但因其費工費時,現在已很少應用,面臨失傳。這兩組作品的回歸,豐富了東陽木雕的品類,并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樣本。
2007年,東陽市工藝美術精品館搬遷至中國木雕城,原東陽市工藝美術實驗廠的廠長李之江捐出了10多件家藏精品,包括現在已經銷聲匿跡的竹木鑲嵌屏風和彩繪木雕作品,為研究東陽木雕的發展歷史提供了例證。
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木雕名藝人馬鳳棠、陸潤壽、陸金友、呂世棠等人創作的《慶豐收》和《人民公社》,這兩幅作品是上世紀50年代末在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創作的,后被陸光正等人從杭州“拿”來。這一“拿”,不僅使精品館多了兩件稀世絕品,也為東陽木雕補上了具有時代特色的一段歷史。
“自從2002年建館以來,我們用收購、受贈、接收、代管等多種手段征集作品240多件,其中收購了東陽木雕、東陽竹編、黃楊木雕、青田石雕、甌塑等工藝精品145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作品。如今,這些作品很多都已增值數倍甚至更多。”金柏松說,現在,中國木雕博物館建設除了館舍建設,最大的問題在于歷代古木雕和各兄弟流派的木雕藏品的欠缺。從2011年開始,作品征集重點要轉向歷代古木雕和各兄弟流派的木雕,當代的東陽木雕精品要以無償征集為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