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節選自:《當代藝術理論前沿》的專輯《美國前衛藝術與禪宗》的東方主義、南亞與世界宗教的話語〔文/理查德·金,譯/朱其〕
東方精神性的崛起
1875年在紐約創立的神智學協會,盡管最初關注靈媒師行為的研究,后來提升到亞洲哲學的研究及其世界宗教深奧層面的理解,不久在北美、歐洲、亞洲建立了分會。它對西方世界有關東方精神性與神秘主義觀念的廣泛傳播具有深刻的沖擊。
神智學顯然是一種當地人與團體的聯盟,他們試圖挑戰西方殖民者的優越論主張,他對亞洲哲學觀念恢復興趣的受過教育的亞洲社會精英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協會的兩位主要創建者,生于俄羅斯的海倫娜·彼得羅夫娜·布拉瓦茨基和美國人亨利·斯蒂爾·奧爾科特去了亞洲,在那里,他們繼續倡導有關所有宗教具有統一先驗性的信念。
19世紀晚期最明顯的現象是一些關鍵性的亞洲改革者的出現,他們對各自傳統的現代化想象,俘獲了不僅是歐洲和美國知識分子還有自己本土同伴的想象。沒有人比印度教上師斯瓦米·辨喜更有影響力了,他是拉馬克里希納傳教會的創辦人。該教會致力于倡導印度古典教派吠檀多不二論的當代形式。
辨喜一直追隨西方的東方學者的領袖人物如杜森及其十分流行的神智學著作,他將吠檀多的非二元哲學強調為印度理論知識的核心部分。1894年他在紐約創辦吠檀多學會。該學會不斷在北美洲與世界主要城市建立中心來傳播他的教義。
辨喜使用了西方流行的立體聲磁帶形式,宣傳有關東方神秘本質的思想,重新鑄造作為印度文明精神性的根據,也作為一種針對目之所及的現代西方文化的虛無主義、墮落和物質主義的治療。印度作為來世的神秘的流行性接受,并被贊揚為印度給人類獨一無二的禮物。
阿納伽里卡·達瑪帕拉是另一位在殖民背景下實踐的現代改革家。他通過西方的東方學透鏡閱讀佛教歷史,他對新教基督教的完全拒絕中,又重復其強調的經籍正統、社會改革和現世工作倫理。
他的目標——改革佛教的教義和實踐,使之更接近與經籍一致——這涉及一個對佛教信息的現代閱讀,許多學者稱之為“新教佛教”或“佛教現代主義”。
辨喜與達瑪帕拉以及之后的鈴木大拙等人一起,在某些西方東方轉義的循環中,他們保持一種問題本質闡述的聯系,并使“東方”和“西方”具體化,這兩個抽象術語是許多歐裔美國人由于其世界觀的基本假定所自我重復的,世界宗教的話語因此最顯著的普及化。
附:
吠檀多哲學是在長達三千多年的印度思想史上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的哲學,數個世紀以來一直對印度的思想、宗教、文化產生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這是其他哲學思想所無法企及的。
吠檀多哲學本來是作為奧義書的解釋學而產生的,如果從其根本經典的《梵經》的出現開始算起,至今已有1500年以上的復雜的發展歷史,而且流派眾多,學說各異。在現代印度社會中,極有社會勢力的吠檀多請學派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以商羯羅為開祖的不二一元論派。
盡管不二一元論派是以商羯羅為開山祖師,但不二一元論的思想本身卻早已出現在商羯羅的老師哥賓達的老師〔即祖師〕喬茶波陀的著作《圣教論》之中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