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心元捐贈的中國沁彩畫--秋色)
(記者 蘇詩鈺 報道) 今天上午10時許,素有“中國沁彩畫家第一人”之稱的著名國畫大家王心元,專程來到位于北京西城區后毛家灣13號院的中國老子書畫院,將自己精心創作的價值50萬元的"秋色"沁彩國畫精品,無償捐贈給老子書畫院。
王心元原名王志遠。齋號正黃門,滿族正黃旗,家傳淵遠,文根深厚,自幼隨父習字學畫,善山水,習人物,工書法,金石鑒賞。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創作中心主任、中華書畫研究會會長、太行山書畫院院長,天津市文博學會書畫收藏鑒賞委員會顧問、研究員。多年來,他到晉、冀、魯、豫、遼、蒙各地采風寫生,并致力沁彩中國畫的研究探討。幾經坎坷,幾經探求,幾經突破,終于掌握了沁彩中國畫的畫法和運用,并被業內稱之為“中國沁彩畫家第一人”,而廣受熱捧。 (王心元中國沁彩畫:萬珠白練射蒼壁)
據考:曹雪芹是中國畫史上第一次明確指出“光”的作用的人。即“敷彩之要、光居其首”。同時也感到“光之難以狀寫也”,“若畏光難繪而避之忌之,其可異于因噎廢食也哉”。由此可見,中國寫意繪畫中運用色彩的難度之大,足以令畫家避之忌之,這也是中國繪畫色彩發展落后于水墨發展的原因所在。從近代黃賓虹的大寫意山水畫,運用了精到的筆墨,表現出大自然中渾然天成的特點;到李可染在山水畫中,大膽運用逆光手法,創造性的推出了中國畫的光影關系,促進了中國畫的發展。多年來不少畫家在探索中國畫改革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色彩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不懈的努力探索一條運用色彩的道路,但卻收效甚微。

(王心元中國沁彩畫:太行啨雪)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時代的前進給予人們更多的思考。王心元追隨大師們的腳步,拜大自然為師。在近十幾年的寫生和作品創作研究中,迎難而上、不避不忌,認真觀察多光源的色彩變化特點,并把這種豐富的變化用色彩在中國畫中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使得所畫物體的體積感、立體感空前增強。王心元筆下的山川、河流、森林、樹木、小草、鮮花躍然紙上,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使人從中感受到中國畫全方位進入色彩后的魅力。這就是“中國沁彩畫”,或曰“沁彩中國畫”。
王心元此次捐贈的作品,是用“中國沁彩畫”的表現形式,對光與色的表現進行不同的嘗試。他在捐贈時又現場作畫,還當眾演示“中國沁彩畫”畫法。其作品完全使用中國畫的基本元素:生宣毛筆、墨、水、中國畫顏料,不使用任何膠、白礬、鹽、牛奶等等輔助手段。在繪畫筆法上,既堅持書法用筆方法,又融入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在色彩的暈染上遵循了“敷彩之要 光居其首”的古訓;技法上主要是研究了水、色、墨之間的融合運用;這些方法綜合運用在畫面上,以表現出各種光色的變化無窮,集中反映出中國畫在色彩上的厚重豐富、靈動透明,氣韻流暢。其精彩可與世界上任何畫種媲美。從畫面效果上看,繪畫的視覺表現力更加增強,山勢更加渾厚、流水愈加悠長,從而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境界。例如:沁彩作品《拉彎的歲月》畫面中用光來表現黃河纖夫們裸露肢體,畫面真實生動,與黃河的水浪相融。由于講究了多種光線效果的運用,使得作品中色彩表現得自然而淋漓,通透而靈動。

(王心元中國沁彩畫:繁蔭木秀林靜藏)
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老子書畫院院長蘇凊杰熱情接侍了王心元的捐贈。學者岀身的蘇清杰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如果用‘畫如其人'來形容王心元的作品,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可以說,王心元的沁彩中國畫文化氣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和學養的集中體現和流露。他的作品不但蘊涵著無窮的魅力,而且從深厚底蘊中顯示出少有的神韻。他的沁彩中國畫也最大限度地彰顯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老子哲學思想。而且把傳統的中國畫創作,向前大大地推了一步。正如因如此,國內不少收藏家也無不看好王心元的作品,他的沁彩中國畫,每平方尺也從1998年的0.6萬元,飆漲到目前的3.5萬元左右。而他這次捐贈的“秋色”沁彩中國畫,是他在國家畫院美術館參展的重要作品,更是他沁彩畫中的精品,據保利拍賣行專家評估,每平方尺應在6萬元以上,總價值約在50萬元左右。
著名書法家陶榮祥、著名書畫評論家荊燕平、著名書畫家任學之以及魏華教授也出席了王心元的捐贈儀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