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圖》(局部)

《韓熙載夜宴圖》
在景德鎮陶瓷藝術展上,記者有幸采訪到學者兼陶瓷藝術家曹淦源。曹淦源擅長粉彩山水、青花花鳥、陶瓷書法等,在陶瓷美術創作中獨辟蹊徑,從歷代名家繪畫藝術中吸取營養,結合陶瓷工藝特征,創制出陶瓷粉彩“青綠山水”,其作品深受海內外收藏家的贊賞和青睞。
獨一無二的標本庫
曹淦源的作品構圖新穎,用筆俊逸,設色明艷,將詩書畫印交融于一體,形成清雅雄健的藝術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件作品:一個是《韓熙載夜宴圖》,一個是《清明上河圖》。其中,《韓熙載夜宴圖》不僅工細之至,且色彩豐富,有專家認為,這上面集中了當代景德鎮所能運用的所有色彩,是一座獨一無二的標本庫。
《清明上河圖》則是曹淦源以多年陶瓷美術設計之經驗,分析研究瓷器彩繪顏料的特性,花了兩年時間,在5塊相連的瓷板上成功再現原作風貌。《清明上河圖》瓷板畫全長570厘米,高33厘米。曹淦源根據有關資料,在上下、結尾處做了補充,畫面下端的近景樓臺、樹木增加了高度,畫面上端的遠景、河道、原野伸至天邊,使得視覺舒展,畫面效果更加廣闊宏偉。
“我們都是自己買胎來畫,我對胎的選擇很苛刻,不美的不要。”接下來,就是考慮畫面如何跟造型結合,讓各藝術元素和諧統一。一件粉彩松亭飛瀑圖小口瓶,他采用了披麻皴的畫法,線條柔軟流暢;而同樣是云峰飛瀑,在一件青花四方瓶上,他采用了斧劈皴,雄渾硬朗。構圖、用筆、顏色、料彩,曹淦源在他選擇的胎上,實踐著他的藝術構思。
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國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想全部研究透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景德鎮瓷器的特點,在橫縱坐標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 曹淦源給自己的定位是“古陶瓷學者”,他將興趣點鎖定在了對瓷器造型、彩繪等方面的工藝性和藝術性研究上。
曹淦源談到,古陶瓷研究一個最常見的誤區是,看到藏品實物,就“以為”是如何創作出來的。“但實際上,陶瓷繪制應分為藝術和工藝兩部分,前者是說怎么能畫好,后者是通過材料、步驟的反復實踐,實現這種藝術性。對工藝的研究不可能停留在書本上,必須有實踐。”曹淦源將畫瓷作為自己研究的一部分,在請教老師傅和親手操作中積累經驗,運用創作來幫助自己的古陶瓷研究,同時運用古陶瓷研究來促進創作上的突破。
曹淦源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很多人在畫粉彩,也有很多買家追逐粉彩,但是,就工藝本身而言,粉彩有很多問題并沒有說清楚。仔細觀察,他畫粉彩的方法的確與目前所見大多數傳統粉彩不同。通常情況下,粉彩創作中的畫和填色是兩個人,一個人畫好了,另一個人去平填單一色塊,然后再在兩個色塊之間“接色”。“這樣做的結果,顏色是固定的,燒出來的玻化部分不多,不足以體現瓷柔和的氣質。”因此,曹淦源采用了隨心所欲的敷色技法,使畫面上極細的部位都能有色彩的微妙變化,一大塊青綠色中,能有青、碧、翠、綠的色相過渡,濃淡深淺,豐富悅目,營造出空間、光影的效果,且清潤柔和,十分耐看。
搞不懂的決不盲從
傳統與創新是當代工藝美術領域經久不衰的話題,曹淦源的審美取向乍看來似乎傳統,他是否棄用現代藝術元素?對此,曹淦源的回答是:“搞不懂的,我決不盲從。”他坦言自己并不完全理解所謂的現代符號,但又不想因為刻意追求怪誕而畫出不吻合自然的作品來,“因此還是一步一步走,創新自然會到來。”
曹淦源的觀點表達了時下為數不少的一批當代工藝美術創作者的心聲。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在美術史的鏈條中,每個人都只是小小的一環,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這一環應做的事情,這就足夠了。創新不是一個絕對概念,而是一個相對概念:看你比前人多做了些什么。這批創作者真正在意的,不是世人的稱贊,而是歷史的稱贊。“我首先要真正理解,才會去跟隨。盲從的結果,可能會被一個不懂藝術的人保管,但不會被歷史收藏。”曹淦源說。
本報記者 王晉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