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的問題在于,將擁有千百年文化積淀的舊城僅僅定位于“改造”的對象,而忽視對傳統社區進行保護并采取“有機更新”的方式加以整治的責任
●應貫徹舊城“微循環”整治方針。舊城要實施整體保護。舊城內的傳統建筑重在加強日常修繕,對歷史文化街區應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整治加以改善,維護原有路網格局和街巷肌理
●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堅持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對文化遺產的維修要堅持可讀性、可識別性和可逆性原則
記者:在城市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什么樣的壓力?
單霽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用30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兩三百年時間才完成的現代城市格局建設。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城市化帶來的一些問題,其中包括大量的文化遺產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中快速消失,破壞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格局和風貌、損毀文物建筑和歷史街區的現象普遍存在,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等。
文化遺產的生存危機必然導致城市文化特色危機,主要表現在:一是“千城一面”現象日趨嚴重,造成“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二是“舊城改造”造成“建設性破壞”。歷史性城市的舊城區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位于房地產開發高價爭奪的黃金地段,這些地區同時又是城市記憶保持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一些城市在“舊城改造”的口號下,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實施“推平頭”式拆遷,盲目地在歷史城區內興建高層建筑,使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三是“政績工程”凸顯短期行為。一些城市領導者力求在任期內使城市面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突出表現為小城鎮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片面追求大廣場、大草坪、大綠帶、大水面、景觀大道,為了氣勢而不顧環境,把高層建筑作為城市現代化的標志,而將文化遺產視為城市建設的包袱和障礙。四是“穿過式”交通影響歷史街區道路格局。一些城市的道路交通規劃理念和設計手法陳舊,為了解決機動車不斷增長帶來的交通壓力,投入大量資金拆房修路,采取拓寬傳統街道,建設穿過式交通干道和立體交叉道路系統,不但交通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改變了歷史城區空間形態及街巷肌理,導致歷史城區傳統道路格局的破壞。五是錯位開發造成文化遺產傷害。一些文化遺產面臨游客超載、錯位開發的嚴重威脅。“人滿為患”使文化遺產不堪重負,給文物本體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樓滿為患”使文化遺產地“商業化”、“人工化”和“城鎮化”,嚴重傷害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
記者:在城市建設、改造中,有些地方破壞不屬于“保護文物”的古建筑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不可移動文物也遭到破壞,文物管理部門似乎處于無奈的境地。對此您怎么看?
單霽翔: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文物局設立督察司,建立了由文化部、公安部等10部門參加的“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國家文物局建立并實施文物安全與執法督察公示公告制度,連續5年開展行政執法專項督察。直接督察了安徽宣城廣教寺雙塔、福建福州烏塔等數十起重大文物違法、犯罪案件,對破壞文物的現象起到了遏制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文化遺產與城市文化特色的保護也處于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階段。
文化遺產保護,首先要強化政府保護的責任。應站在戰略的角度看待文化遺產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在重大工程建設中,各級政府要確保文物部門能夠履行職責,提早規劃,提前介入,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文化遺產。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財政預算、體制改革以及各級領導責任制。要主動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為增強一個城市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
其次要完善公眾參與的機制。我國的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全社會共同的財富。從根本意義上說,廣大民眾既是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也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主人。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是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要大力宣傳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全社會行動,研究制定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措施,拓展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記者:在各地城市化進程中,有哪些成功經驗和需要吸取的教訓?
單霽翔:近30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質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卻重視不夠。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需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樹立城市規劃中的保護觀念。應將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體現到城市規劃的各層面,避免文化遺產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割裂,將保護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之中。
二是探索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戰略。歷史性城市通過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可以緩解在城市性質、規模、布局方面過于集中的壓力,通過整合資源、功能互補、提升質量,切實促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
三是實施“保護舊城,建設新區”。在城市化加速進程中,新城和舊城的關系問題更加突出,成為歷史性城市保護的首要問題。重新明確城市發展方向,“保護舊城,建設新區”,有利于協調保護與建設的矛盾,兩者相得益彰。
四是貫徹舊城“微循環”整治方針。舊城要實施整體保護。舊城內的傳統建筑重在加強日常修繕,對歷史文化街區應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整治加以改善。這樣既有利于保護傳統特色,也有利于維護原有社區結構,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現實生活。
五是尊重城市原有路網格局。舊城內要防止城市快速路穿越,避免形成超大規模的街坊,維護原有的路網格局和街巷肌理;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特別是地下軌道交通,形成對市民出行和未來交通格局的有力支撐。
六是注重保持和發揚城市特色。城市化的發展往往帶來文化的趨同。因此,要重視城市文化的歷史淵源,重視區域文化的差異,重視文化多元的保護。保護好城市獨具的特色,才能保留住這個城市的精神世界和靈魂。
七是加強城市考古研究工作。城市考古研究與歷史性城市保護的關系非常密切。每一個古代城市雖然歷朝歷代有所變化,但是城市的基本形態和街道布局很難改變,城市的地下遺存中蘊含著極為珍貴的歷史信息。
八是遵守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文化遺產保護不是簡單的、短期性的建設行為,而是高層次的、長久性的文化活動。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堅持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對文化遺產的維修要堅持可讀性、可識別性和可逆性原則。
記者:您認為“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這兩個詞沒有“文化”,那么用什么詞比較恰當?
單霽翔:一直以來我反對“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提法,雖然這些提法在城市建設領域被廣為使用。“舊城改造”的問題在于,將擁有千百年文化積淀的舊城僅僅定位于“改造”的對象,而忽視對傳統社區進行保護以及采取“有機更新”的方式加以整治的責任。“危舊房改造”的問題在于“危”和“舊”不分。如果說房屋危險,出于解危的目的需要改造的話,那么大量傳統建筑僅僅因為年代悠久,就要徹底改造嗎?可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放棄了大拆大建的“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方式。
城市建設要貫徹舊城有機更新的方針。舊城不能采取“推平頭”的方式進行改造,應該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地進行更新。拿北京來講,應該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詳細分類,把每一棟建筑和四合院的歷史沿革、保護狀況、產權歸屬與環境的關系等等進行分析,然后決定是保護還是更新。城市道路也不能簡單地穿城而過。北京的道路應采取將機動車向外疏散的辦法,使城內車輛很容易進入環道。減少穿城而過的交通量,才能保護城中的環境。
可以說,未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遺產保護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各級文物部門今后將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下抓緊工作,用一項項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工作成果去填充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藍圖,使先民創造的輝煌文化遺產流傳長遠,讓子孫享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