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和橙子是對新銳設計組合,十年前畢業(yè)于清華美院平面設計系,雖是75后,在旁人看來卻有些“勢不可擋”,他們是兩屆紐約ADC銀獎及銅獎的獲得者,從2004年開始攬獲了五屆“中國最美的書”稱號,并于2007年在深圳奪得“平面設計在中國”全場大獎,2009年又再奪書籍設計金獎。
其為人在圈內卻是可圈可點的低調而謙遜,據(jù)說手機常關機,也不太在圈內露面,既不開博客,也沒有微博。面對記者采訪,問起設計理念、風格一類問題,要么說,“這個真沒有”,要么就答,“沒有啥,內容決定形式”。問了半天,好歹問出一句,“博客和微博暫時還沒有打算,因為我們如不出什么意外,不會在設計圈呆太久”。
小馬哥現(xiàn)在就職于中國青年出版社,自我描述“性格內向,品質剛毅”。她介紹說,橙子是位自由職業(yè)者,絕對拳迷,偶像是“烈焰之拳”——曼尼·帕奎奧,“設計他早干夠了”。
對于剛剛摘取“世界最美的書”稱號的《漫游》,圈外人總是希望能夠獲悉設計師是如何做到的?有著怎樣的創(chuàng)作體會,其過程是艱辛、有趣還是刺激?昨日小馬哥以郵件的形式回復深圳商報記者,講述了《漫游》的設計歷程。
以下是郵件內容:
這本書設計上有難度,但很刺激,我當時就說我們都是電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里面的角色。《漫游》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一本用建筑寫小說的書,雖然我多年設計大量以文字為主的圖書,但面對這樣一本數(shù)十萬字,而且中英雙語、圖片繁雜的圖書,400多頁,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含印刷、裝訂、運輸)設計,心里沒底。
歐寧老師的要求特別提到:要強調“書”的質感,要有“游” 的感覺(旅行,通過這個項目使讀者對中國當代的建筑產(chǎn)生興趣,能夠參觀了解中國當代頂尖的建筑,當時雙年展還有特別的人負責參觀活動的組織接待工作)。不能是建筑的畫冊,也不能是小說集,但又要是建筑,是小說,我們一直苦思:什么能夠是接合點?將這兩種題材結合在一起又要有特點?方案經(jīng)過幾輪討論還沒定稿,急呀!
正好隨手翻到書架上康定斯基的《點、線、面》英文原版書,心頭一緊,好像有主意了:點、線、面是空間的基礎,文學建筑都是有空間的,只不過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的??磸堄篮屠蠋煹奈淖郑?ldquo;……如果把建筑抽象地定義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時空經(jīng)驗,這兩個文學空間,也能勉強算作沒有建筑的建筑。第一個建筑是物質的,第二個是純概念的。德·圣-愛族普利(《小王子》一書的作者)認識到尺寸是構成空間的一個要素,從尺寸入手限定了人對空間的基本感受,這一點也很建筑。”設計理念自然形成——“點、線、面的漫游”。抽象!抽象的東西最包容,場最大。
先從書的結構入手,建筑圖片和小說其實是并置對等的關系,這也確定了書的基本結構:一座建筑,對應一篇小說。九個建筑對應九篇小說。在建筑部分根據(jù)不同內容采用了不同紙張和大小頁穿插,展現(xiàn)建筑的結構感,小說部分設計得樸實、嚴謹。書采用了多種紙張,裝訂難做,印廠如果不支持根本完成不了。接下來就是深入到“點、線、面”中去尋找形式變化,力求靈動的“點”,多變的“線”,豐富的“面”。“點、線、面”作為全書的視覺系統(tǒng),流動、轉折、穿插、漫游于建筑和文學之間。
當時印刷緊張極了,因為要先趕出兩百本參加展覽(記者注: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當天送到,實在趕不出來,先裝訂出一百冊,書還沒干,最后一個盒子一包上,甩到后備箱就直奔機場趕早班飛機到深圳,由橙子押送。差一點誤點,驚心動魄呀!第二天又趕出一百本,又由我坐早班飛機送到深圳,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了。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