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軍在內蒙草原
中國自古以來善畫虎者眾,蓋虎為百獸之王,出沒山林、嘯啼崖澗、聲撼空谷、驚心動魄、其貌威武、其軀雄悍,與獅同為世界上很多民族鎮宅安邦、驅邪崇正之象徽,故有王者之風,為世人所崇。《宣和畫譜》中即云:“虎豹鹿豕獐兔,則非馴習之者也。畫者因取其原野荒寒,跳梁奔逸,不就羈馽之狀,以寄筆間豪邁之氣而已。”杜軍作為在部隊中培養和成長起來的畫家,秉性中恰恰具有軍旅畫家所特有的那種縱逸之氣。所以他長期以來執著地堅持畫虎,想來并非偶然,正是因為其性格和經歷使然。
我國古代就有崇尚虎的文化傳統。虎的形象頻繁出現在古代文學和藝術創作中,形成一種特有的“虎文化”。這種豐厚而悠久的文化積淀,滲透到中國人審美意識的方方面面。中國人愛虎,至今在民俗傳統中仍以虎頭帽、虎頭鞋為孩子的吉祥穿著,正是這種審美意識的延續。“龍騰虎蹴”、“如虎添翼”、“虎躍龍騰”、“虎虎生風”,這些成語不僅象征著非凡氣度與活力,還彰顯著一種中華民族大氣凜然之氣象、精神。
古今虎畫,代有名家,高劍父的虎俊逸瀟灑,劉繼卣的虎則是嚴謹工致,馮大中則融合工寫兼備形神。面對這些前輩畫家的作品時,如何在傳達出虎的精神形貌的同時,將自我的藝術語匯和風格凸顯出來,是畫家最為著力之處,而杜軍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做出了負有成效的研究、探索和實踐。相比前代畫家,他以新的觀察方式和表現方法,去把握虎這個形象的獨特造型規律和精神氣質。同時他又將東方哲學那種“澹然無極”的創作態度和美學主張融入到畫面中,塑造出具有了中國畫精神的虎的形象。
一個畫家想要創作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藝術作品,需要根據各自的審美選擇作出一種藝術上的取舍。《國朝畫識》中記載清代畫虎名家邱天民:“結屋深山,觀生虎得其神采蒼茫,返舍取筆就粉壁圖之,犬一見皆驚,仆為之遺矢。”可以想見邱天民筆下所畫之虎,其威風與野性應該是咄咄逼人的。但杜軍所畫之虎似乎更想傳達出中國虎的意象傳統中的另一面,即沉靜安詳而氣度高貴。也許是因為這種氣質更適應中國畫素靜淡雅的格調,所以,杜軍在他的畫中一定程度上舍棄了老虎野性的威猛,而更多作出了擬人化的描寫,使其憨厚雄健、意態尊貴,又不失威猛之姿、剛健之神。尤其杜軍所做小虎頑稚可愛、神韻天成、自成一格。
唐代張彥遠言:“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在這種氣韻與形似兼顧的藝術觀的指導下,杜軍逐漸形成他獨特的嚴謹而自由、沉靜而典雅的風格。杜軍筆下的虎并不執著于每一根毛發的細致描繪,而是借助水墨氳化的效果表現虎的體態結構和斑紋變化,傳達畫面構成的藝術感染力。他更多的時候是嘗試在創作中將傳統的筆墨融入自己對虎的意象表現,注重畫虎的神韻、精神,并且對傳統文化中“虎”的意象進行繼承與發展。他以自己的感悟理解作品,推敲適合自己的繪畫技法和表現方式,在長期的創作和錘煉中有所領悟,從而確立了獨特的畫虎風格和藝術語言。他畫中的老虎或站或臥,或動或靜。虎的結構和斑紋刻畫渾然天成,既有虎的形貌的真實再現,又很好地傳達出虎威嚴肅穆的精神氣質。在背景環境的處理上,杜軍更下了極大功夫,在認真學習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大自然中觀察、體驗、寫生,或為竹林,或為蘆蕩,或為蒼松山巖,均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寫出與畫面主題虎的形象響應有至、虛實相輔、生動自然、意境幽遠。
杜軍畫虎,緣于喜愛其君臨山野的氣魄,更源于中國文化傳統中對虎的一種特殊情節,《周易》有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愿杜軍所畫之虎隨著他藝術探索的逐漸成熟而更加風舉云飛,也更具大匠胸次!(劉大為)
杜軍藝術簡歷
杜軍,1960年出生,北京市人,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部主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