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lix Salmon近日在State of the Art上發表了一篇吸引了眾多人們注意的文章。起因是由于Salmon在一場聚集了富豪和藝術家的集會上,發現收藏家們在購買藝術品時并不是因為其審美特質購買,而是因為由于藝術品的某些光環而購買——例如對藝術家的尊敬或是敬佩。
Jeff Koons, “Michael Jackson and Bubbles” (1988)
Salmon在文章中寫道:“我終于獲得了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么收藏家Victor Pinchuk等人愿意在一些閃耀但卻容易消逝的藝術品上花成千上萬的金錢。這與將Pinchuk帶到達沃斯的動力是一樣的:獲得國際性認可和尊重的欲望。通過購買藝術品,你可以獲得較小程度的尊重,而你所購買的藝術品越昂貴,所獲得的尊重就越多,起碼在藝術世界中是這樣的。然而藝術世界的范圍畢竟較小,參與慈善事業的人們的數量卻更多,因而Pinchuk試圖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盡管這聽起來仿佛不大可能。他甚至委托他人制作了一個能夠表達他的藝術改變世界這一觀點的影像作品。
措辭犀利的文章概述了“藝術市場變得越來越與藝術無關,而越來越與人有關”這一觀點。具有現實意義的藝術衰退了,而伴隨它的個人特性和身份象征卻成為了最顯著的部分。人們關心的更多的是藝術所能帶來的品牌效應,而不是其本身在藝術上的重要意義。
有財有勢的收藏家們所具有的相同的品牌化,是目前藝術世界中的藝術家所無法獲得的一個部分。Salmon在他的總結中寫道:“從前,藝術家們在校園中作畫,這只需要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和品位就能將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區別于另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那些日子已經再也無法追回了,所有成功的當代藝術家都具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拿手好戲,永遠不會與其他人的技巧混淆。在當前的藝術世界中,你必須要做一些其他人未曾做過的事才能獲得成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