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社會各界人士到江南殯儀館靈堂祭奠著名國畫大師晏濟元。本報記者 高科 攝
本報訊 (記者 黃曄)江南殯儀館重慶廳的靈堂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寰宇周知,正喜椿齡揮妙筆;畫翁西逝,同悲華夏失耆才。”晏老生前朋友、老報人牛翁親擬,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劉慶渝親自潑墨書寫的巨幅挽聯懸掛在靈堂中央。昨日上午近百位親朋好友前來悼念晏老。
知名老報人擬挽聯
書協主席親書
2月10日晚,因身患重度肺炎、二型呼吸衰竭、冠心病,著名國畫大師晏濟元在四川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110歲。
11日晚8時許,晏老靈柩從成都出發,昨日凌晨終于葉落歸根,抵達重慶江南殯儀館。
治喪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將這個消息帶給了重慶知名老報人牛翁。因為兩人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相識,并結為好友,工作人員將一副初擬的挽聯“寰宇周之誰見椿齡繪妙筆,畫仙去矣同悲華夏失奇峰”交予牛翁斟酌修改。
已年過9旬的牛翁強忍悲痛,字斟句酌,擬定了一副挽聯:“寰宇周知,正喜椿齡揮妙筆;畫翁西逝,同悲華夏失耆才。”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劉慶渝用粗毫在絹紙上書寫了牛翁擬定的挽聯。
“這凝結著重慶家鄉友人的情誼!”晏老的親人們將這副4米開外的巨幅挽聯懸掛在遺像兩側,靜靜地陪伴著安睡的晏老。
晏老有8個子女
已是五世同堂
晏老有8個子女,除老大和老幺是女兒外,另有6個兒子。
“我們是個大家族,已是五世同堂,兒孫到齊加起來有60多人。”晏濟元兒子晏秉正說。
晏秉正在求精中學64級二班的20多位同學上午第一時間趕來晏老的靈堂。
“一年前,我們還在江北愛丁堡小區給老壽星過生。”重大教授譚德精含著淚回憶,“那天我們也是約起了在重慶的20多位同學,大家伙還帶著自己的小孫孫來看老壽星,他精神矍鑠、滿面紅光,胃口好,也很健談。”
“因為有他的鼓勵,我才拿起了畫筆,堅持了下來!”晏秉正的同學梁隆斌說,自己將晏老作為恩師。
“上學的時候,我還不了解同桌晏秉正的父親晏濟元是位大畫家,后來工作了才得知。”梁隆斌說,畫畫是她從小的愛好,但父母不支持她,因為有這層關系,她來到晏家討教,“晏老對我這個無名之輩沒有任何架子,他告誡我,‘要畫畫得先把字寫好’。”于是,梁隆斌回家開始天天練毛筆字,習書法,2009年,她將自己的一幅四尺斗方國畫《松》拿給晏老指點,“老人對我說了一聲‘好’!”她開心得像小女孩一樣心花怒放。
在晏老的鼓勵下,梁隆斌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畫畫班,并在“重慶市機關干部書、畫、攝影大賽”上獲得了一等獎。
“老人家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同學們說。
據了解,昨天下午晏老成都的弟子還在陸續往重慶趕,今日上午10時江南殯儀館將舉行晏老的告別儀式。
當年晏濟元結婚
于右任當證婚人
昨日,晏老的兒子晏秉正說,“我們兄弟姊妹考慮將爸爸跟媽媽合葬。”
兒子晏秉常還聊起了父親和母親的愛情經歷。1944年,43歲的晏濟元經人介紹,和當年27歲的瀘州姑娘潘蜀新認識了,兩人隨即產生好感,然后在重慶舉行了一場簡約的婚禮,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是這對新人的證婚人。
晏秉常說:“爸爸媽媽一輩子相濡以沫,感情很好。”1964年,晏老在北京被自行車撞傷,這一撞,他因中風而癱瘓了8年,潘蜀新四處為丈夫求醫買藥,整個家庭也全憑她每月75元工資支撐。
晏秉正告訴記者,1995年母親去世后,葬于重慶七佛塔苑名人廳,當時考慮到父親百年后,就選擇了兩個骨灰盒位,“火化后,父親的骨灰就安放在母親身邊。”
另外陵園還有一塊空地,晏老的兒孫們還在考慮為父親在此建一座雕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