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南池山水畫《近水松篁鎖翠微》
日前,好友崔紹桂賜來《施南池詩書畫藝術》一書。翻閱之中見周谷城參觀施南池畫展的舊照(上圖),我不禁回憶起15年前施南池談及與他相交40年的周谷城先生,他倆可謂高山流水的知音。
當年,周谷城在復旦大學編《中國通史》涉及宋畫篇,他想到了年輕時讀過的《中國名畫觀摩記》及作者施南池。1935年11月故宮博物院選藏古畫在英國倫敦博物館舉辦中國藝術展覽會,于同年4月在上海預展28天,當時在市教育局工作的施南池參與其事。施南池對唐宋元明清168幀古畫珍品朝夕留意,并按風尚、循流派、鑒真贗,窮累月功夫,撰成《中國名畫觀摩記》,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書發行后,影響極大,一版,再版。周谷城記憶猶新,他托人尋找施南池。在施南池侄子施仲薪周旋下,兩人相熟,他們從民俗民情談到詩詞宋畫,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從此,他們書信往來,詩詞唱酬,引為知己。
“文革”開始,周谷城受到嚴厲批判,有些人怕引火燒身有意躲開他。此時也在落難的“反革命分子”施南池也在度日如年,但他不怕受牽連,一次一次地來到周老的住處,與周老互相慰勉,互相支撐。周谷城每當回憶這段往事時總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的困難不遜于槍林彈雨,但我們挺過來了,我們是真正的患難之交。”“四人幫”垮臺后,兩人重獲新生,彼此更親。周老的夫人還從施學畫。周谷城與施南池均喜歡做詩,且都十分謙虛地說自己是“半路出家。”周谷城曾有懷南池教授七律一首,曰:“老學閑吟未必遲,敢將俚句寄相知。江山無限民皆泰,花鳥有情畫即詩。好山好水君趟遍,新人新事筆能支。毫端應使添新綠,莫說垂垂兩鬢絲。”施南池奉和道:“讀書頭白總嫌遲,甘苦其中只自知。笑我云山求舊劍,多公垂注惠新詩。震人名論書千卷,傳世宏文筆一枝。更喜唱酬元白輩,興來誰計鬢如絲。”他們的詩深入淺出,詩意清奇,韻味醇厚,讀來朗朗上口。
一次,周谷城夫婦提出要去上海金山路探望施南池,施南池婉言說:“周老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屈架寒舍多有不便。”周谷城當場便說:“這是什么話,我們是知友,沒有官職之分,何況我的夫人又是您的學生,學生探老師,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嘛!”原來,施南池住的屋舍十分簡陋:樓小廊窄,閣樓矮得人也站不直。周谷城得知真情后說:“如此,我們更要前往,堂堂一畫家,住得如此寒磣,我有責任。”以后,在周谷城的關心下,施南池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