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久前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國唐宋元繪畫珍品展”中,有幸觀賞了傳為唐代王維畫的《伏生授經圖》墨跡。
王維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后人評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但人們熟悉的傳為王維的畫,如《雪溪圖》、《輞川圖》等,都是山水畫,然而這次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參展的王維《伏生授經圖》,卻是一幅碩果僅存的人物畫。
王維與唐代畫家張萱、吳道子同時代,其時正當中國人物畫的輝煌、鼎盛時期,史載王維曾將吳道子畫在大同殿上的壁畫,在絹上縮畫成一卷,謂之“小簇”,可見他在人物畫上下過精深的功夫?!斗诮泩D》確也體現了唐代人物畫的極高水準。
圖縱25.4厘米,橫44.7厘米,絹本設色。畫一清癯的白髯老叟,頭著方巾,肩披薄紗,盤坐在案幾后的蒲團上,右手執一紙卷,左手指點其上,嘴唇微啟,似在說教。伏生,濟南人,原是秦的博士。秦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匿于壁中。秦亡漢興,漢文帝求能治《尚書》的人,伏生已九十多歲,不能遠行,于是文帝派遣晁錯前去從學。伏生出遺書授之,得二十八篇,即《今文尚書》。此圖就是描繪伏生授經的場景。以細勁圓韌、剛柔相濟的鐵線勾畫人物、案幾、蒲團、竹簡、紙卷等,顯示王維運用線條寫景狀物的嫻熟技能,透出盛唐人物畫的雍容、典雅的氣息。畫面略帶俯視,充分展現案幾、筆、硯等物,及伏生手執紙卷、娓娓陳辭的神態,用色清雅,但背景留白,不著一筆,使主題特出,形象生動,已顯現中國畫處理人物場景的特色。
此圖流傳有緒,宋時已入內府,圖上有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明初曾為胡惟庸所藏,后復歸內府,清末紛亂,又散落民間。1925年,被日本商人阿部房次郎購得,帶去日本。他去世后,其子阿部孝次郎于1943年,將家藏160余件中國古代書畫(包括《伏生授經圖》)捐贈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這次重回故土,實在難得。有專家看了,認定為王維真跡無疑。敝以為還是依慣例冠“傳為”的較妥。因為唐畫上尚無畫家自署名款,“傳為”并不排斥為真跡之可能。從王維到宋高宗,過了三百多年,加上此前的徽宗朝又倡導臨摹古畫,留世佳作無數,幾可亂真,所以還是冠“傳為”的為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