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嬰戲蒜頭瓶科學檢測
本報訊 首席記者 肖宇輝 報道 藏家王女士看到本報關于科學檢測的報道后,攜瓷瓶前往云南科學檢測中心作鑒定,檢測結果顯示粉彩嬰戲紋蒜頭瓶制于清晚期。
昆明藏家王女士兩年前花數萬元購得一只粉彩嬰戲紋蒜頭瓶,瓶高36.9厘米 ,寬24.5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14.2厘米。當時賣家告知,該瓶是祖上傳下的老器物。近日,王女士來到西園路51號中華疑似文物甄別保護委員會云南檢測中心,希望為其瓷器做科技檢測,斷定確切年代。
上機之前,中心專家按慣例對王女士的藏品進行目鑒。這只粉彩嬰戲紋蒜頭瓶,瓶口內斂,長頸,碩腹,圈足,胎土潔白,釉質溫潤,底足極為光滑細膩。瓶身紋飾層次豐富,瓶體繪一群眉清目秀、四肢圓胖的小童,敲鑼打鼓頑皮嬉戲。童子形態各異,寓意“多子多福”;其中一童抱瓶,瓶口飛出五蝠,寓意福到眼前;瓶底無款識。專家初步判斷為清代中、晚期產品。隨后,中心檢測人員在EDX3600L儀器上對瓶釉、胎取樣點進行雙重檢測,得出結果:“送檢樣品胎、釉元素成分含量與19世紀(1801年—1900年)中期粉彩瓷器數據符合較好,屬景德鎮窯產品。”
看到清晚期的檢測結果,王女士表示雖然比預想年代晚,但是精確的檢測能讓人明明白白收藏。中心呂志堅主任介紹,粉彩始于清康熙年間,景德鎮制瓷工人在含鉛的玻璃質中,引進“砷”元素,發明了所謂“玻璃白”,由于其中砷的乳濁作用,有不透明的感覺,一般在繪制粉彩瓷器圖案中的花朵和人物衣服上使用。粉彩的彩色多樣化要有潔白胎地做襯托,才能顯出它的艷麗,但由于粉彩是釉上軟彩,表面色塊易剝落,不易保存,所以現存粉彩瓷器以繪畫精美、顏色鮮艷、器型保存完好的為精品。
王女士的這只粉彩嬰戲紋蒜頭瓶,瓷胎白且薄,瓶身繪畫細致入微,人物造型生動活潑,工藝精湛可同乾隆時期的官窯瓷器相比美。器型碩大,堪稱已知清代粉彩蒜頭瓶中之最。更難能可貴的是,整器保存完好,粉彩色澤鮮艷,是民間藏品之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隨著近一年來古玩藝術品市場價格的攀升,王女士的這件精美藏品會給她帶來非常好的投資回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