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炮、貼春聯、貼年畫!傳統三大件,是過年營造喜慶氣氛的法寶。可是,過年貼年畫的還有多少人呢?還有誰記得手持鋼鞭把守家門的秦叔寶和尉遲恭?還有老鼠嫁女、胖娃兒騎鯉魚和灶門神?昨日下午,在四川博物院布展的年畫專題展,把人們帶回到了舊時的溫暖時光……
司百年“門神”
眼睛依舊雪亮
昨日下午,成都晚報記者提前進入正在布展的四川博物院一樓臨時展廳,該展覽將于今日上午正式開幕。在展廳四壁上,171件用傳統畫框裝裱的年畫,像一頁頁泛黃的史書冊頁,安靜地散發著歲月的光芒和永久不變的節日歡欣。
據介紹,本次展覽的年畫共計132(套)171件,包括綿竹年畫83件,蘇州年畫88件,其中清代年畫32件。展品中包括著名的“三猴燙豬”、“薛丁山征西”等。記者發現,那些清代作品如天官門神、武士門神、福祿壽喜門神等,雖然宣紙已經泛黃,但畫面依舊鮮艷明亮,尤其是武士門神兩只銅鈴般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
從綿竹收集的畫作
雪藏恒溫室六十年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魏雪峰稱,博物院從上世紀50年代就派專人去綿竹,收集整理南北兩派的綿竹年畫。而六十年來,這些畫作都存放于恒溫室,所以才能使其顏色依舊鮮艷明亮。
“年畫的傳承系統是非常精細的,對其年代的判斷,要從風格、印版等多個方面來認定。”魏學峰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題材的年畫還是占了主要部分,但近現代也出現了很多體現時代特色的作品。記者看到一張現代綿竹年畫上,竟然出現了仕女騎自行車的內容,蘇州一木刻年畫還有“勞動模范”的內容。
年畫越來越精致
價格也越來越貴
魏雪峰告訴記者,年畫是中國民間傳統繪畫中一門獨立的畫種,是反映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一面鏡子。中國年畫起源于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形成于宋代,至清代不斷發展。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為: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和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年畫逐漸失去了避邪鎮惡的作用,更多地成為藝術品和裝飾品。在綿竹年畫村,年畫被精美裝裱后,制作成瓷盤擺件、刺繡等。而一幅純手工繪制的小幅綿竹年畫,價格多在10-30元之間,經過裝裱的可達兩三百元一幅。
友情提醒
初二到初六,去試試現場制年畫
四川博物院特別邀請了綿竹年畫和夾江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于2月4日至8日期間(正月初一~初六),在現場表演制作年畫,并向觀眾出售,每幅價格在15元到50元之間。
現場還備有一些年畫的模版,讓觀眾參與拓印年畫,將親手制作的作品帶回家。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13日,全程免費向市民開放。參觀者還有機會參與抽獎和猜燈謎,贏取年畫獎品。
成都晚報記者 楊方毅 攝影 王紅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