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身”79年前《武漢文藝》
(記者胡孫華)武漢藏家姜小平昨日向記者展示了一本79年前出版的期刊《武漢文藝》。該刊曾發表多篇有影響的文學作品,所憾只出6期即停刊。而該期所登的陳瘦竹、維特女士、問鵑的幾篇作品在后來他們的專著中都沒有收錄,以致后來有研究學者發出“只是存目,文字未見”的感嘆。
創刊于1932年1月的《武漢文藝》,主編是時在武漢大學讀書、后成為我國著名戲劇理論家的陳瘦竹。記者看到的是第3期。主要篇目有:《剪發的社會學》(王任叔譯),《上帝的孩子》(陳瘦竹),《變》(維特女士),《怎樣寫戲劇》(陳瘦竹),《從上海到漢口》(問鵑),《前哨》(問鵑)等,足見當時武漢文藝之繁榮。王任叔是民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新中國成立后任駐印度尼西亞首任大使;維特女士就是被譽為民國女杰的沈蔚德;問鵑即是褚問鵑,學者,中國著名性學家張競生的夫人。
記者看到,問鵑的《從上海到漢口》一文中記述了作者從上海到漢口一路的見聞,在文末,作者這樣描述:在賞鑒自然界最美麗的風景和聽殺人的最殘酷的戰報這兩重矛盾狀態下經過了五天之久,方到達目的地,這里(漢口)有的是零落的敵人,襤褸的民眾,和那劫后的江山!雖然也是都市的空氣,卻比上海要清靜多了。問鵑的中篇小說《前哨》在她的文集中也再沒出現。
據《武漢市志》記載: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前,在武漢發表的小說作品有陳瘦竹的《薄暮》、《惜兵》,沈蔚德的《家》,謝冰瑩的《離別之夜》,褚問鵑的《前哨》等,可見《前哨》在當時的影響力。
據藏家姜小平考證,該期刊登的陳瘦竹,維特女士,問鵑的幾篇文章在后來他們的專著中都沒有收錄,現在這本雜志足可滿足一些研究學者發出“只是存目,文字未見”的遺憾。
該期刊編輯者寫的《最后一頁》也很有特色:“居然《武漢文藝》出到了第三期了,而且是如期地出版了!我們實在沒有一件比這再快樂的事情了!我們并不敢說這期武漢文藝的內容又是怎樣怎樣,因為這是讀者的事呀!但我們卻絕不自足,將永遠努力努力,使這刊物能一期一期的出來。”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當時編輯在辦此刊時的責任心很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