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壽圖
藝術家簡介
陳志宏 1958年出生于上海,號志弘、至弘、蘊玉齋主。 1978年師從著名畫家錢行健,1980年代加入上海青年美術會和海墨畫社。 1984年結業于中國美協上海分會第一、二期國畫進修班。 1986年結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美術專業班;1988年赴日本東京深造。2007年回滬定居,專心研究中國書畫藝術。作品曾數十次入選各省市書畫大展并獲獎?,F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畫師。
1986年作品入選上海青年美術作品大展;1987年在無錫舉辦個展;1988年在深圳蛇口舉辦個人畫展,同年在日本東京、靜岡等地舉辦個展;2002年作品入選當年足球世界杯畫展;2005、2006年分別在日本富山縣冰見市舉辦個展,多次被日本電視臺和報刊報道。 2010年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專題報道。作品被海內外人士及藝術機構收藏。
花鳥畫一道,素來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一支,與山水、人物、走獸并重,其承傳悠久,晚唐五代、兩宋以來,花鳥一科之興起,工筆細寫,院體勾描,或絹或紙,黃筌之《寫生珍禽圖》、徽宗之《四禽圖》傳世真跡皆為重寶。然而,花鳥畫之妙,并非僅有工筆一路,至元明清三代,延至民國,已蔚然成文人畫之大宗矣,或依舊工筆細寫,或工筆兼寫意,或大寫意、小寫意,大家名師輩出。近代,花鳥畫之為世側目,大抵與興起于晚清盛于民初的 “海派書畫”的藝術彰顯,大有關系。上世紀初,上海成為海內花鳥畫興盛的重鎮,諸多畫師名家在此開宗立派,傳一脈之流。如虛谷和尚之花鳥畫,后輩習仿之得大成者,被時譽為“江南花鳥四小旦”之一的江寒汀,江門傳人紛紛,錢行健先生為其中有所成就,為當代名家之一矣。陳志宏先生的花鳥畫得之于錢行健筆墨甚夥。
陳志宏的花鳥畫作品題材,大抵承襲了傳統文人繪事之表現,巨鷹、鶴鷺、雀鳥、錦雞、紫藤、蘭草、牡丹、荷花或葡萄等等,不一而足。然作為當下的畫者,倘若一味師古而不發新聲,即便摹得精巧不爽,中規中矩如斯,便也不足以度觀。陳志宏之學習專研傳統花鳥畫,深諳其理,故讀其所陳示作品,未嗅得陳腐之味,且得之清新雅麗之流暢。其花鳥畫創作,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之 “君子游于藝”傳統,落墨于性情,敷色于妙趣,賦物或存志或紀事,悅己悅人,以筆墨之本體而求審美之情趣,自近年來的筆墨精進,大抵可見其繪事于一斑。陳志宏的巨鷹圖,最見其筆墨浸淫之力,揮寫巨羽之水墨湮化猶見五色燦然,松針簇簇,剛直芒利,力之所逼,宛然如生。錦雞、翠鳥,紫藤、牡丹則敷色清麗,層次清楚,渲染相宜。荷花黃菊,工寫相兼;蘭草則以“八法”而入之,自見其筆蘊之妙。
讀陳志宏先生之花鳥畫作品,氣韻清逸為其主要追求,宗江南之文人意趣多多,雖無北人之如山強悍,卻有小橋流水之清爽。觀其筆墨色彩亮麗而未墮油滑之道,線條勁挺而不見粗野之俗趣,圖式平穩偶見奇式,未入當下水墨求變而張之或怪野或乖狂之道,是為畫者幸耶或不幸耶,我想,觀者當自有一番體味。
放眼當下,傳統花鳥畫創作雖繼承多于創新,但其心思未必不盡于創新,欲成自家之面貌。然所謂創新,無論筆墨、色彩、圖式,乃是在承繼傳統技道之基礎上,需有所發見,有所悟道,方有所成之。好在陳志宏先生于“六法”浸淫多年,近來漸有悟得,欲強其藝之筋骨,固汲取昌碩老人之金石氣息為要,更重樸厚渾然,求筆墨之臻化,紓花鳥畫小寫意之單薄,以期筆墨形式之本體粲然。我以為如此追求,乃是當下重振海派水墨之必要,值得為之彰揚。所謂“文章得失寸心知”,繪事藝道亦然,眼高手低固為常態,倘若眼界不高,又何遑手低?不怕手低,但怕眼界亦低,那創新之功便也無從說起。
“墨蘊至五色,片玉弘六法。”期待陳志宏先生于藝道日有所進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