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石鴛鴦圖》
1.187億元!
12月13日,西泠印社2010秋拍“古代書畫作品專場”推出的《竹石鴛鴦圖》,再次為中國藝術品“億元俱樂部”輸入新鮮的血液。
這一數字使八大山人作品的成交價首度邁入億元,同時,相較于北京翰海2005年秋拍1848萬元的成交價而言,6年時間,《竹石鴛鴦圖》的漲幅高達64倍,這一價格也讓注目中國南方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人士感受到了“億”把火自北而來的蔓延之勢。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市場上一直炙手可熱,在2010年秋拍市場上,八大成為各大拍賣行古書畫專場的明星。11月21日,在中國嘉德,八大的兩件作品《仿倪云林山水》和《古木雙禽》分別以5600萬元和5040萬元成交;12月11日,在“北京市文物公司五十周年慶典夜場”拍賣上,八大經典之作《孤禽圖》以6272萬元摘得專場成交桂冠。
作為“齊白石所崇拜的畫家之一”,八大山人(1626—1705)在花鳥、山水和書法藝術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不過傳世最多的是花鳥畫,成就突出的也屬花鳥畫,影響最深遠的也主要是花鳥畫。從八大山人作品成交結果來看,位居前列的均為花鳥畫。
花鳥題材中,八大山人繞開傳統樣式,而是藉由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突兀夸張的變形畫鶴立畫壇。李苦禪曾在《八大山人畫集》序言中指出,八大筆墨清脫,他把倪云林的簡約疏宕,王蒙的清潤華滋推向更純凈、更酣暢的高度——那是一種含蓄蘊藉、豐富多彩、淋漓痛快的藝術語言。而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八大山人》一書的作者胡光華則認為,八大早期的繪畫風格是從塑形到簡化,中年是從簡化到夸張,晚年才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其在晚年巔峰時期的作品,具有石濤作品所不能代替的獨特成就。此幅作于八大終年之春(1705)的《竹石鴛鴦圖》,堪稱研究其晚年風格的代表之作。
《竹石鴛鴦圖》構圖奇特,在立軸中,畫家取對角倚斜之勢,上留天頭,下著斜坡,兩只鴛鴦依偎于亂石之上,一靜一動,濃、淡、干、濕不同的墨色將鴛鴦塑造得栩栩如生,為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右上方懸崖突兀,花石點綴其上,上平下斜,旁見側出,巖石旁邊的大片空白更彰顯了懸崖的威勢。“分章布白,巧妙取勢,咫尺之間,意象蕭遠。”畫面虛實相生,充分體現了八大山人作品“奇、險、怪”的特點。整體上說:“八大沒有把他所發現的美全部再現于畫面,而是依靠暗示和間接表現的藝術方式,把一些有限的形象當作一種誘導,讓觀畫者由自己所發現的美,在意象里給有形的畫面做出無形的補充。這些形象簡練卻很耐看的畫面,為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含蓄論或境界論,提供了鮮明的論據。”
此外,《竹石鴛鴦圖》上的動物也頗值得品味。八大花鳥題材中,素以描繪“白眼向人”、孤傲不群的魚鳥為多,以此抒發憤世嫉俗之意。而這幅作品中,他卻勾繪了一對柔情蜜意、恩愛有加的鴛鴦,展現出溫情的一面,八大寂寥悲苦的內心似乎在了卻塵緣之際重新回歸、表露了人之本性——熱愛生活、追求光明。或許藏家竭盡心力、執意庋藏八大一生的收尾之作,鐘情的正是畫面的獨特性。
在畫幅的下角,有兩方收藏印。一為民國高官馬步瀛(1890-1978),一為近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民族資本家陳仙洲(1864-1951)。自民國時的《神州國光》畫冊至近年出版的各種關于八大的畫集,多有刊印,證明作品的流傳有序。
至20世紀80年代,研究八大山人的知名學者已遍及國內外,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八大之學”。其書法與畫法的互滲、對后世書畫藝術的影響、對韓國文人畫的影響、作品真偽鑒定等問題,皆受到學界的關注和探討。至于八大書畫藝術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亦有學者認為八大之作不僅是他個人的心靈史,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史,“雪個精神”內核下的楚騷精神、儒學精神、悲劇精神、創造精神等,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構成永恒價值的力量與源泉。美術史論家薛永年另有高論“西方現代派求奇,八大山人則平中求奇;西方現代派搞抽象,八大山人則抽象中有具象;西方現代派喜時空倒錯,八大山人則畫無盡時空;西方現代派抒精神的苦悶,八大山人則寫苦悶中的超越……”。
可以想見,此次億元紀錄的誕生將在學界激起新一輪的漣漪,關于八大作品對中國花鳥畫的筆墨語言與精神內涵,對當下抽象繪畫的符號與形式上的啟示等話題將延伸出新的思索。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日臻成熟,市場價格逐漸回歸至藝術價值的本位,像八大山人這樣在藝術史上具有獨一無二地位的畫家,其作品定將受到市場的持續追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