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7年的保利春拍中,吳冠中的《交河故城》以4070萬元成交,創出當代水墨作品成交紀錄。
在2009年蘇富比香港春拍中,林風眠的作品《漁獲》以1634萬港元成交,創出當時藝術家個人紀錄。
在巨幅彩墨繪畫中,李志強更看重的是視覺沖擊力,在小幅作品中,他又嘗試了許多精微的表達,而這兩者對他而言,都是真實的、完整的藝術感受。
對于彩墨藝術來講,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彩墨畫,這個由當初徐悲鴻提出來的藝術語匯,本身就代表了處于融合狀態中的東西方藝術。2010年6月份吳冠中的辭世,使得全國各地媒體都發起了對吳先生藝術歷程的回顧,從而讓公眾對吳先生的彩墨藝術有了更廣泛的了解。2010年,中國近現代藝術品的拍賣紀錄是以1.71億元成交的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嚴格地講這就是早期的寫實風格的彩墨巨制,而2010年春拍中大放異彩的張大千的1.008億元有《愛痕湖》,本身就是“潑彩”。很多人喜歡林風眠,知道林風眠就是彩墨藝術的代表人物,他的個人新紀錄也在2010年底在上海誕生。所以有專家預言,2011年,彩墨藝術將大放異彩。那么,彩墨的魅力究竟在哪呢?
有些色彩逃走了
在專業人士看來,與油畫家或是以傳統水墨作為藝術語言的畫家相比,從事彩墨藝術創作的畫家堪稱是“小眾里的小眾”,因為“太難了,很難找到突破口。”但是這并不妨礙有心人的腳步。55歲的李志強站在他的畫室里,面對著眼前的大幅彩墨作品,他要退到很遠才能看看大效果,然后再走近畫面,端起顏料盆,用特大號的毛筆繼續著他的揮灑,作為中國當代巨幅彩墨的實踐者與領航者,談起彩墨,他有說不完的話題。作為美院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學生,他和他的同學們一樣,當年就屬于“玩命畫畫”的年輕人。只不過他選擇的藝術語言,一直就定格在“彩墨”上。“上學的時候,我沉迷于傳統藝術,臨摹了許多古典名作,因為我對色彩有著天生的敏感,就發現從宋代以后,中國的傳統繪畫中,色彩就逐漸地抽離了。”經過分析,李志強感覺到,這些被抽離的色彩有三個去向,一個是日本的繪畫,一個是敦煌藝術,還有就是中國的民間藝術。而自明清以后,文人畫更以單純的墨色為美,“其實在最早期的中國藝術里,顏色是很豐富的。”于是,李志強開始在畫面里尋找那些“走了很久”的豐富顏色。
曾經孤獨的林風眠
1919年,19歲的林風眠來到法國,他立刻被這里的斑斕藝術震撼了,回國后,27歲的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在杭州西子湖畔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藝術高等學府——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頗具意味的是,從最初的那一刻,在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中,就面臨著如何將東西方藝術融合的問題。現在看來,也在那最初的一刻,林風眠就將這個問題解決得如此完美,他開始了在藝術上中西結合的大膽嘗試,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后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相結合,完成了他的彩墨創作,而且,他創立的教學體系是成功的,國立藝術院培養出了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名家。然而在幾十年的漫長創作生涯中,林風眠一度是一位孤獨者,他的彩墨畫從來都不是藝術界的主流,誰也沒想到,當初這些被“邊緣化”的彩墨作品,現在在拍賣場上重金難求。這些畫現在看來,仍然散發著強烈的現代感。用李志強的話講,“孤獨或許不是壞事,它會使你更加專注。”
吳冠中的坦誠與樸素
自始至終,吳冠中都覺得中國的水墨畫不應該再重復古人,包括技法,包括題材,包括創作態度,包括繪畫理論。現在看來,吳冠中的彩墨畫有著獨特的形式感,但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主題性創作”的大潮流下,吳冠中的藝術顯得很“生冷”,但這沒有妨礙到他的堅持。到了晚年,他的一幅畫可以賣到天價,他捐出了自己的許多重要作品,但是仍然過著樸素的生活,從這位藝術家的人格力量中,你沒有理由懷疑他的藝術主張不真誠。從吳老這里,公眾開始更愿意相信,他的彩墨畫所堅持的中西相融的藝術主張,應該是清晰的,不造作的。“事實上,彩墨畫是很難程式化的,藝術家自己也很難再完全復制自己的作品,因為不可控的畫面因素太多,而且,廢畫率極高。”李志強說。
無法復制的沖撞
“之所以畫那么巨幅的彩墨畫,是因為我總是想表達一種有淵源的中國氣派。”事實上,從林風眠對印象派的借鑒,到吳冠中的形式探索,再到李志強的當代實驗,彩墨畫除了畫面中的燦爛,一直還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使命,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精粹,以一種更為絢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最終也是語言上的探索,我只是想用彩墨做一個容器,在里面可以放很多我期待著出現的東西。”作為天津美院現代藝術學院的院長,李志強考慮更多的,是純粹學術上的傳承。在他看來,如何將東西方藝術語言再融合得完美一些,將是一個永久的藝術命題。“這里面有徘徊,也有誘惑。但是我會把所有的痕跡都留在畫面上,讓大家看到過程。”
而對于那些追逐藝術品的收藏家與投資客而言,逐步走向學術也讓他們正在一點點地靠近彩墨藝術,因為,“這里有沖撞的痕跡,動感十足,而且這種痕跡無法復制。”本版撰文/馬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