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藝術市場“資本為王”的億元時代。
那些在前幾年自拍自賣制造“天價”的拍賣市場操盤者或許沒有想到,當年做出的“泡沫”現在看來已然成為“價格洼地”。拍賣市場里最典型的個案之一,是徐悲鴻的巨幅水墨《巴人汲水圖》:10年里被拍賣3次,經歷藝術市場的3次起落——1999年翰海拍賣132萬元成交;2004年此圖再現,1650萬元是當年的近現代書畫的記錄;2010年12月12日秋拍1.7億元的價格,再次印證了資本干預市場的時代全面到來。
太多理由可以解釋這樣的價格井噴奇跡。但需要被記住的可能非常簡單:藝術市場完全進入資本時代,很多價格記錄都將被改寫。在數字層面上,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年度成交額為212.5億元,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第三。2010年的年度總成交額突破500億元,年增長率達到150%。按照經濟學界的通行假設和國際慣例,如果一個行業在短時間內急劇增長,那些位于高端的商品價格就會呈現爆炸性釋放。那些過去將賭注壓在藝術品市場升級的投資者都賭對了。
這無疑是藝術市場里大多數人樂于看到的景象。行情回暖、V形復蘇、價格指數……這些原本屬于經濟學界的名詞現在成為了藝術市場關鍵詞。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類似1969年的日本和1988年的韓國的拐點上。在此之后,消費將接過投資和出口的接力棒,在未來10年迎來超常增長的黃金時期。在這一基礎上,大規模的資金進入藝術市場,造就了今天的億元神話。
問題在于,烈火烹油的勝景很容易讓人忘卻資本市場的基本信條:表面上,它看起來是價值規律在左右著資本流向,但究其本質,則意味著以資本的干預來決定一個行業的價格結構和藝術家命運。在中國,現在掌握著這一權利的,是為數不多的財富階層的代表。據胡潤百富2010年4月發布的《2010胡潤財富報告》,中國有87.5萬位千萬富豪和5.5萬位億萬富豪,這90多萬人被稱為“中國頂尖消費群體”,而處于塔尖的,是140位資產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財富階層。而這其中,大約有5位的資金流動,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藝術市場的行情動向。
“有人統計了,現在進入藝術品市場的‘財富階層’,在數量上連這個群體的千分之五都不到,藝術品市場本來就不大,又沒有同量級的競爭對手,他們用點小力氣就能在拍賣場上掌握話語權。”《三聯生活周刊》曾炎的文章以“大鱷兇猛”為題解析藝術品市場的“貨幣戰爭”。
“資本集權”對于本來就小眾的藝術市場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和大多數行業相比,藝術市場的財富階層更容易控制和更改游戲規則:制造板塊價值就是資本的一種玩法。例如是否著錄于《石渠寶笈》的“皇家收藏”,簡單的評估標準就能確認價值,迅速拉升古代書畫市場。
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很容易讓拍賣行產生這樣的“直覺”:老牌公司認為自己在行業中樹立了強大的品牌,擁有“博貨”的優勢和聚攏買家的經驗;新入場的公司則相信市場足夠大,總能開發一片屬于自己的黃金麥田。
但這些“直覺”得以維系的一個前提是:藝術市場是持續暴利并且長久不衰的行業。事實上,迅速成長的藝術市場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拍后交割難是中國拍賣公司面臨的大問題。據藝術市場資深專家伍勁透露,2010年,一家成交額10億元的拍賣公司至今收到的款項不到1億元。另有內地的大買家欠付佳士得數億元,直接造成了其亞洲區的一位高管離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