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書畫從第一代大師到第三代藝術家之間的傳承與革新,反映上海的文化精神,其中包括吳昌碩、鄭午昌、吳湖帆、黃賓虹、謝稚柳等,民國時期融合中西藝術的改革家林風眠、朱屺瞻、劉海粟、關良、傅抱石等,再到當今的海派名家施大畏、盧輔圣、韓碩等。
上海自開埠以來就是國際商品交流的中心,形成了一個號稱“海上畫派”的畫家群體。海派書畫的藝術地位有起有落:解放前,海派作品流通較多,被眾多博物館、美術館及個人收藏。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海派畫家的畫價一直居于京派、嶺南、金陵以及浙江諸畫派之下。
從海派書畫曾占中國近現代書畫半壁江山的領軍地位來看,市場人士認為,海派書畫要回到應有的市場地位,空間還很大,這種由于社會認知度所造成的價格洼地,將給先知先覺的藏家和投資者提供機會。國內對海派藝術的研究非常不夠,以至相關精品的真跡在市場上流通太少,藏家不愿拿出。
海上畫派藝術之所以有魅力,一方面在于藝術家用精到的藝術語言,將獨特的藝術形態呈現出來;另一方面,更在于藝術家對于人生、社會、自然,具有自主而犀利的觀察與感悟。事實上,海派書畫非常具有時代性。吳昌碩、任伯年是商品畫家,靠售畫為生。主要為了讓達官貴人、大商戶認可,其畫風的形成來源于市場的需求,或許學術性不是很高,但在色彩及筆墨趣味上遠遠超過別的畫派。
近兩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火爆全球,領漲的是中國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而滬上幾大拍賣公司則從去年開始主推海派書畫。在他們看來,誕生于百年前的海派書畫是中國近現代書畫的起源與核心,直接書寫了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里最為濃重的一筆。但因為種種原因,海派書畫市場雖然穩固但未有驚人表現,經過多年的穩固盤整,近一年終于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起事”,繼長安畫派、京津畫派、金陵畫派以及浙派書畫紛紛拉出市場“長陽線”之后,海派書畫終于不甘沉寂,一些大名家如張大千、吳昌碩、謝稚柳等紛紛在市場上連續漲升并創出歷史新高,但更多名家作品同其他地域畫派名家相比還有較大價差。專家分析,以謝稚柳的學術地位及藝術造詣來看,他作品的升值空間極大,遠不止現有的狀態。價格穩步上升的還有程十發、陳佩秋等人的作品。 如今的海派市場發展蓬勃,說明投資者與藏家在購買藏品時是有方向性與選擇性的,更體現出市場對海派藝術的肯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