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珠江北岸風景》清末 油畫,縱45.7厘米 橫59.3厘米。圖片來源廣州博物館編《海貿易珍18~20世紀初廣州外銷藝術品》
18~19世紀廣州外銷畫的再次流轉大多來自拍賣會,自其被來華的西方人士購買回國時即已開始出現在西方的拍賣市場。例如1796年,美籍荷蘭人范罷覽從廣州帶回38卷共1700余幅水彩畫,3年后,即1799年就由倫敦佳士得拍賣出售了,其中5幅拍出了175英鎊的高價。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許多學者、收藏家和博物館開始關注中國清代外銷畫。
國外拍賣市場
2001年1月,紐約佳士得曾經拍賣過一幅啉呱繪制的清代官員像,成交價為8.2萬美元。但這還不是成交價最高的廣州外銷畫,在2003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塞繆爾·羅素(Samuel Russell)號帆船》以22.3萬美元成交。2005年佳士得拍賣行在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舉行了中國外銷工藝品專場拍賣會,303件拍品的總成交額達到226.8萬美元,成交率為79%。在拍賣市場上,外銷畫收藏是近幾年才逐漸升溫的,而且國外的拍賣價格要高于國內,以佳士得、蘇富比為主的拍賣公司成為買家獲得外銷畫的主要途徑之一,其外銷畫的相關拍賣數據成為買家的重要參考依據。
以下統計圖(圖1~5)均以1990年至2010年4月,佳士得分別位于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香港4個城市7個拍賣地點所拍的約734件廣州外銷畫記錄為依據繪制。
圖1所示,倫敦國王街拍賣約199件,倫敦南肯辛頓約214件,紐約EAST26件,紐約公園大道55件,紐約洛克菲勒廣場131件,阿姆斯特丹85件,香港24件。
對佳士得1990~2010年拍賣的684件18、19世紀廣州外銷畫進行類型統計(圖2),分為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通草畫(通草是一種喬木,把這種植物的樹心切成薄片,可以用來作畫,所作繪畫即為通草畫)、墨彩畫及Bodycolour等7種類型。其中,創作于18世紀的油畫約3件、水彩畫約11件、水粉畫約1件、玻璃畫約11件、通草畫約1件、墨彩畫約6件,Bodycolour畫約2件,共35件;創作于19世紀的油畫約379件、水彩畫約109件、水粉畫約20件、玻璃畫約23件、通草畫約66件、墨彩畫約13件,Bodycolour畫約40件,共649件。
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一、35件18世紀的廣州外銷畫與649件19世紀廣州外銷畫的數字對比說明,19世紀是廣州外銷畫的盛產期;二、外銷畫的類型以油畫、水彩畫、通草畫為主,輔之以水粉畫、玻璃畫等。
圖3、4表現了20年間7處拍賣地點拍賣廣州外銷畫的大致走勢。如圖所示,香港佳士得拍賣外銷畫集中在1992、1993和1994年三年間。倫敦國王街1991~1995年零散拍出,1996~2000年為其高峰期,最多一年拍出35件,2001~2005年又趨向低迷,2006年開始回溫,但近兩年無作品拍出。倫敦南肯辛頓則屬7處中較穩定者,每年都有一定量的廣州外銷畫成交,2010年1月到4月份已成交23幅,為歷年之首。紐約EAST自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間每年有1~5幅廣州外銷畫拍出,2001年之后該處不再出現外銷畫拍品。紐約公園大道的廣州外銷畫拍賣從1990年開始,止于1999年。紐約洛克菲勒廣場從1999年至今每年都有拍品成交,其中2002年至2008年每年成交12~15件不等。阿姆斯特丹則基本只有少量作品拍出。
從圖4中不難看出,其一,1990~1995年為香港佳士得拍賣廣州外銷畫的主要時期,1996~2000年廣州外銷畫的主要拍賣地轉移到倫敦國王街,2001~2005年則出現在紐約洛克菲勒廣場,2006~2010年倫敦南肯辛頓與紐約洛克菲勒廣場平分秋色。其二,倫敦成為廣州外銷畫拍賣的重點地區,可能很大程度上與當年外銷畫大多出口英國及其收藏廣州外銷畫的傳統相關。其三,紐約在2006年之前以EAST與公園大道為主要拍賣地點,而2006年后則將重心轉移到洛克菲勒廣場。其四,香港的廣州外銷畫拍賣集中在1995年之前,其后則不復出現。
自紐約公園大道1990年11月拍賣油畫《海上的Chin Kian號》拍出5500美元,其后廣州外銷畫的價格屢創新高。2008年5月阿姆斯特丹拍賣19世紀的一套88張中國外銷水彩畫冊《瓷器茶絲綢和大米生產》,成交價為11.8萬歐元,折合18.47萬美元,成為中國外銷畫拍賣的最高價位作品(截至2010年4月)。單年成交量最高的是1999年倫敦國王街,總成交價約為104.6萬美元;單年成交最低價出現在1993年的阿姆斯特丹,總成交價為68美元。
分析近年來海外拍賣廣州外銷畫的情況可得出如下結論:
一、從所拍廣州外銷畫的數量而言,佳士得遠遠多于蘇富比。
二、海外拍賣廣州外銷畫的主要地點均在倫敦與紐約。佳士得早年拍賣外銷畫的地點分散,近年來以倫敦南肯辛頓、國王街與紐約洛克菲勒廣場3處為主。
三、所拍廣州外銷畫類型以油畫、水彩畫與通草畫為主,其中油畫所占比例最大。
上述結論,希望對藏家及投資者在收藏類型、年代、拍賣地點等的選擇上提供參考。
國內拍賣市場
廣州外銷畫自20世紀90年代回流大陸市場以來,最初并沒有受到市場和收藏家的重視。近幾年,雖然其價格隨著市場的升溫而有所抬升,但在市場中并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門類。
1996年,北京翰海秋拍拍出一幅清代《水滸人物》的玻璃油畫,成交價為17.6萬元,此價格在剛起步的大陸拍賣市場已屬頗高。但在此后的幾年中,外銷畫較少出現在各地拍賣行,作品成交價僅徘徊在數萬元間。外銷畫的拍賣行情外熱內冷,究其原因:其一,學術界關于外銷畫的研究資料較之于國外尚屬匱乏,對其歷史與文化價值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因此收藏界對這部分作品的認識度普遍不高,關注度也遠遠不如當代油畫;其二,由于廣州外銷畫在當時的市場定位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市場,因此除了國外博物館外,大多為外國私人藏家所有,當其再次流入市場,大多在有收藏此類作品傳統意識的國外市場流轉,少數才會進入中國市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