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的趙慶偉

《半夜雞叫》封面
趙慶偉說:“我一直覺得收藏有靈性的人的作品可以增加我的靈性,收藏有智慧的人的作品可以增加我的智慧;我竊以為好的藏品能釋放出正的能量場,這些能給我帶來快樂的收藏品也能帶給別人快樂吧。”
趙慶偉是一個行事風格獨特的收藏家。身為中關村的元老,這位IT“前輩”早在1994、1995年就開始關注藝術品。不過,他卻有自己獨特的選擇:以油畫、版畫、手稿、老照片等作為收藏的入口。
“入行之前,我做了些許調研,發現經典收藏領域:國畫、瓷器、家具等行當不是能輕易進入的”,于是,他選擇了在當時還是全新收藏領域的油畫。據柴寧介紹,他通過贊助老教授協會的活動與展覽、贊助女畫家的展覽,成批地收藏當代藝術家的油畫。
對油畫歷史有所了解后,他從1996、1997年起又關注老油畫,大多是批量購藏。更絕的是,之后上海開始舊城區改造,他在上海住了一年,買了一大批老油畫。有人還送來藝術家的畫稿、文稿,他也照單全收。回北京后正逢北京也開始舊城改造,他就復制并放大了在上海形成的收藏模式。不同的是北京還有潘家園,市場體系比上海更完備,他更是如魚得水,變成民間收藏的大買家。他的收藏相當龐雜,還包括老照片、舊電影膠片以及文獻資料等。
趙慶偉的收藏如此與眾不同。用他的話來說,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收集郵票、箭鏃以來,一直沿用著一種做法:用最少的錢,買最多的東西;但這種做法,違背了傳統收藏圈的基本法則:稀者為貴!大家都是用最多的錢買最少的精品,而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我反正覺得數量多、種類多、懸念多、未知多、好玩的就多,至于靠收藏能不能養家糊口還得看信心和運氣。”他認為這源于與他打小在部隊大院長大,養成了對大量“微小幸福”追尋的習慣;而在收藏這個領域里,有大量的“微小幸福”存在著。
結果,他的老油畫收藏頗有斬獲,幾年前美術史學者陶詠白為他的清代油畫藏品展組織了研討會,會上理論家邵大箴先生指出,通過這次展覽大家清楚了一件事:中國油畫起源及發展脈絡之一是宮廷油畫及作坊油畫。
趙慶偉還獨具慧眼地發現了新中國圖書的封面設計、書內插圖、題簽、往來信件的收藏價值,相信那就是現代文獻級的收藏,就像古籍善本那樣會被人們搜羅珍藏。它們多為著名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寫作,著名畫家繪畫,著名裝幀家設計;同時它們還橫跨了圖書、出版、裝幀、繪畫等數個收藏領域, 應為收藏門類里的較重要之物。正是這些,組成了翰海那個專場的基本陣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