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在時下的收藏品市場上,盤點藏品漲價,那不是新聞,找出一件不漲價的藏品,那才是新聞!”武漢收藏品協會會長肖琴學在接受采訪時打趣道。
事實也的確如此。隨著新一輪的通脹和加息,隨著越來越多的現金追隨著資產,價格上漲已勢不可擋。上漲、上漲……所有的預期都在指向一端,即使是在十幾年前尚未進入人們眼界的收藏品市場,如今也不斷上演著一幕幕瘋狂,似乎只有天空才是極限。在武漢收藏品市場上,走到哪兒,哪兒都是喊聲一片,“漲聲”一片。
在玉石市場上,一種名為“黃龍玉”的玉石在上演現實版“瘋狂的石頭”。這種在2000年開采之初被當地人(云南龍陵縣)稱作“黃蠟石”,身價低得等同與石頭的“石頭”,在被炒家命名為“黃龍玉”后,每千克迅速飆升到了幾千元乃至上萬元。
舊版人民幣也都“錢途無量”,發行量較少的1980年版50元人民幣,12月份的最新報價已經漲至3000元左右,1953年版的絕版三元紙幣市場價已超過18000元,貳元車工和背綠水印壹角也均報價不菲,而第一套人民幣更是早已突破三百萬元大關。舊版人民幣紛紛上演著“錢生錢”的神話。
不只是人民幣,從2010年年初到現在,翡翠的價格已經普遍上漲了30%-50%,頂級品質的翡翠更是暴漲了100%-200%,并且有價難求。
面值8分的“庚申猴票”,今年初還在五六千元的價位,年中就達到八九千元,目前,已達到每張一萬元,30年漲了10多萬倍。一版有80張的猴票,價格在百萬元以上,突破歷史新高。
金融危機以后,長期陷入低迷的紅木家具,2010年來也迎來了一個牛市,市場價格平均漲幅超過四成。
藝術品收藏市場上,“漲聲”一片,已經很難用“瘋狂”、“火爆”等字眼去形容,股市投資里的“行業輪動”法則在收藏市場演變成“品種輪動”,“收藏經濟”急劇升溫。
有關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金融業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約為15%,房地產業約為20%),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在這樣一個高利潤高回報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把資金轉向收藏品市場。2010年《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中顯示,藝術品投資在富豪的理財投資方向上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近兩年來,武漢民間資本開始以極大的激情走進收藏領域,據保守估計有數億元之多,成為推動藏市升溫的主力軍之一。
投資者認為,隨著我國民間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溫,預計“收藏經濟”在未來將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產值不可估量。
“藝術品投資市場未來將與股市、樓市并駕齊驅,成為投資市場‘第三極’。尤其是今年大量的樓市調控政策的出臺,讓很多對樓市信心不足亦或是持觀望態度的投資者將資金轉向了藝術品收藏市場。”資深藏家李東介紹道。
瘋狂的投資者
一年之內,武漢三鎮的古玩收藏交易類市場突然增多了四家。由原來的“三足鼎立”(香港路文物市場、崇仁路武漢收藏品市場和徐東古玩城)演變為現在的“七雄爭霸”,數億元的資金如同奔騰的長江水一般卷向江城。
2009年底,隨著香港路文物市場移居華氏百貨樓,在其原址旁邊,一家新交易市場逐漸形成,從現在進駐的店鋪看,根雕、字畫和雜項相對較多。
2010年4月,武昌紅巷藝術城悄然在武昌江邊興起,開辟了武漢收藏市場的新格局。其投資人方宏星是武漢一機械工廠的老總,3年前花巨資買下該地辦工廠,后來又花了2000萬元把工廠改造成藝術城。該藝術城內瓷器、書畫、雜項、錢幣、紅木、蘇繡等樣樣兼備。為吸引商戶,市場對所有商戶不收物業管理費和公攤費,一些門面的房租也低至每平方米30多元。
價格優勢已經對一些商戶產生了吸引,一家剛從徐東古玩城搬到“紅巷”的水晶經營戶,指著偌大的空間對筆者說,“這里租金才1000多元。”新市場人氣雖然還不旺,但不少商戶覺得便宜的租金能支持他們挺下去。
此前,方宏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道,他看中的是收藏市場的長期收益,比起辦工廠,投資藝術城效益更慢,利潤也較低,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藝術品市場火爆是遲早的事。“如今有錢的人,都想玩點高雅,沾沾文化味。”
2010年10月,泰寧街武漢古玩城營業,其定位與郵幣卡為主的崇仁路收藏品市場有所不同,主要經營范圍是珠寶、瓷器、書畫、雜項等。
據負責人鄭靖介紹,該古玩城面積近1萬平方米,三個股東一次性投資了近8000萬。“市場不僅是交易平臺,更是藝術品經營公司,既收購藏品,也舉辦拍賣會。如果僅是交易平臺,那一年也就收幾百萬租金,實際上只是投資商鋪。但我們更想真正進入藝術品投資,擴大贏利點。”鄭靖透露,目前租售的商戶已有180多戶。
此外,黃石路的一家古玩交易市場即將開業,作為后來者,投資方為搶奪商戶,吸引人氣,開出每平方米租金僅20元的條件。幾位投資人稱,空前激烈的競爭將是江城收藏市場此后數年的主旋律。
肖琴學介紹,“由于目前沒有統一的監管機構,且進入的門檻較低,很多投資者避開樓市和股市,蜂擁而上,把資金投向藏市,很容易造成收藏品市場環境的混亂。以大武漢的市場容量來看,三五家較大規模的收藏品市場剛剛好,但如果七八家乃至更多的收藏品市場一起搶占江城,那將會出現過飽和的情況,供過于求。”
“藝術品作為人生消費是頂級的消費品,作為投資卻是頂級風險的投資品。但近兩年不斷有新面孔進入該市場,顯示這個市場的投資和投機性大大增加。”李東表示,新進來的投資者普遍都是外行,是被價格飆漲吸引而一波一波地追進來的。“一輪又一輪的漲價高潮背后,是資本的炒作,也有可能是崩潰的前兆。”
并非沒有前車之鑒,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前夜,藝術收藏品被瘋狂炒作。1990年前后,日本購買世界名畫的資金達到33億美元,日本購買書畫藝術品的資金占當時世界藝術品市場的比重高達33%。但隨后經濟泡沫破滅,收藏品開始打折,用于抵債的書畫作品在銀行里堆積如山,最極端的情況是一些藏品價格跌至購進時的1/5左右。
誰在制造亂象
武漢收藏品市場由之前的“三足鼎立”向如今的“七雄爭霸”演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這是否也意味著其經營理念在不斷地完善,趨近于完美了呢?
其實不然!
藏市上贗品多。一位來自江西的玉石店的程老板告訴筆者,很多外地人對武漢收藏品市場的評價并不高,“武漢收藏品市場是賣贗品者的天堂,來這里逛的很多都是些不懂裝懂的撿漏者,相對而言是比較好騙的。尤其是剛入門的新手,有著‘出手大、投資盲目’的特點”。
不少藏家告訴筆者,這行是個邊學習、邊吃虧的過程,很多藏家在最初都交過“學費”,少的幾萬元,多的上百萬。就是在不斷的“看走眼”過程中,藏家們逐漸煉得火眼金睛。
程老板說,最初開始收藏時他數次看走眼,“大概交了20萬元左右的學費吧。”他對筆者說,玉器造假的手法很常見,但隨著造假技術的日益精湛,還是很能迷惑人。最近很火的新疆和田玉,最常見的是以次充好,即以其他材質差的玉經過加工后,冒充和田玉。常見的有用俄羅斯玉、阿富汗玉來冒充,這些玉也是白色,但質地比和田玉要粗糙很多,價值也小很多。
主要經營文革時期的書畫的肖琴學也說,近年來熱炒的老電影海報、文革時期的大字報、重大事件的報紙號外等,是贗品的集中地。最常見的造假方式是,用硫磺將現代的紙張熏成黃色,弄出滄桑感。實際上,老畫報紙品粗糙,不光滑,細聞還有點霉味,這是現代紙張目前取代不了的。
專家里“水分”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因為沒能有這樣一雙慧眼,所以很多人在收藏時,喜歡找行家“掌眼”。但是眼下,在古玩收藏品市場,不乏被經濟利益驅使的“辦證專家”、“速成”專家、以及“為假作證”的鑒定專家。更多的時候,連專家的真偽都需要我們再多一雙慧眼去辨別。
李東告訴筆者,目前收藏市場有四類專家在給大家添亂。“理論型專家”,文物知識很豐厚,但“眼力”不行,看不準;“老好人專家”,不管什么東西,都是“好好好”,全是真的;“極左專家”,則寧錯殺不放過,一律否定;“腐敗型專家”,不但“眼力”不行,人品更不好,只要給錢就開證書,還明碼標價。“但其實這其中真正由國家發證的古玩鑒定專家沒有多少。”
有不少假‘專家’自稱鑒寶專家,在市場上濫竽充數。曾經有一個老先生,花了100元錢在市場上買了一個“官窯”瓷盤后,請李東鑒別。“憑我二十多年的經驗,一眼就能看出這玩意兒是假的。但能花100元買到一個仿古工藝品,還是值得的。當時老頭不服氣,花了200元的鑒定費,請了一個鑒寶‘專家’鑒定。專家告訴他,這是一個國寶級的東西,價值在50至80萬元,沒過多久,‘專家’又讓老頭交8萬元。據說可以幫他帶瓷盤到北京拍賣。但最后沒有拍賣出去。一個一百元買的假古玩,就這么白白浪費了七八萬!”
并且,在利益的面前,有時真專家也會變成假專家。一位業內人士向筆者透露,某名家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自述,他在市場中看中一件瓷器精品,為了低價得到它,便故意貶降其工藝和價值,以其專家身份影響藏家判斷,卻暗中請人出面購買,最終如愿以償。
對于收藏愛好者來說,面對藝術品越來越高昂的價格,和魚龍混雜的市場,收藏者要想把鑒定的活兒完全假手于人是不現實的。
而對于武漢收藏品市場來說,種種亂象的存在,是不利于整個市場的有序發展的。
據李東介紹,武漢收藏品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的地位是很低的。一方面,是因為武漢的經濟與國內先進地區確實有差異。另一方面,是因為缺少一個良好的管理和機構。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蘊的問題,尤其是碼頭文化對收藏品市場的影響尤為深重。傳統武漢碼頭文化建立于農耕文明基礎之上,與引導幾千年的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和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相表里,產生了文化劣根性。浮泛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只會讓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到搶占江城藏市的爭奪戰,在若干年后,惡性競爭的導火線一觸即發。
“混沌的藏市!”一聲驚嘆,亦或是一聲悲嘆,這其中的意味,只有在收藏品市場上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李東才心知肚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