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元通寶”
“大元通寶”,元代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始鑄。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他們在民族爭斗中以勇猛、善戰、兇悍、頑強著稱。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部族,1234年消滅了金國。1236年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1年定年號為“元”。1279年消滅了南宋,統一了中國。
元代流通的貨幣以紙幣為主,在各種古錢圖錄上雖然收錄了多種金屬幣,但數量很少。元代的金屬幣與其他朝代相比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統治者崇信佛教,制做了大量的“供養錢”,這種用于供奉寺觀的錢,在金屬錢幣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二是元代創作和推廣了本民族的文字,據說這種蒙文是一個叫“八思巴”的人創作的,俗稱“八思巴文”,在金屬幣中也占據了較大的數量。
據石前輩編著的《古錢鑒藏》(75頁)介紹:“‘大元通寶’,八思巴文折十大錢較多,漢文平錢極罕見。”華光普先生在2004年出版的《中國古錢大集》(913頁)中,將這枚“大定手”規范型“大元通寶”小平錢列為二級品,標明市場價兩萬元,也足以說明了此錢的珍罕貴重。
筆者所藏這枚“大元通寶”(見圖),正是上述“大定手”規范型小平錢。通過查閱多本圖錄得知,這種形制的漢文“大元通寶”版式極少。錢品基本數字為:直徑23毫米,重量3.73克。此幣為青銅質,錢體較厚,銹蝕包漿為開門之品。
(注:“大定手”,字襲“大定通寶”,唯“定”字易以“元”字也。)
二、“壯國元寶”
“壯國元寶”,鑄行時間不詳,泉界專家初步確定為遼幣。
遼也是中國北方以游牧為主的少數民族,曾居今遼河上游一帶。北魏時自號契丹,分為八部;隋唐時形成部落聯盟,以契丹首領為都督;唐代末,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周邊部落,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自稱皇帝。947年,耶律德光繼位,改國號為遼,與五代和北宋并立。
遼代戰亂較多,鑄錢較少。從圖錄上看,主要金屬錢幣只有十幾種。從錢品檔次上分,有“上八品”、“下八品”之說。而“壯國元寶”是后發現的,并不在上、下八品之列。
“壯國通寶”專家定為遼代晚期。與遼代其他古錢相比,材質基本相同,文字相對工整。主要差別有三:一是文字書寫得較獨特,“壯”為“牛”字旁,“土”字當中多一點;國中“或”字上“丶”下移,寫得很別致;二是錢體中穿大,除了與“助國元寶”基本相同外,比其他年號的遼錢中穿都大;三是錢體比較薄,重量也比較輕。一枚直徑約22.5毫米的錢品,重量只有2.2克。
至于此幣的性質,在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中批注為:“一說為契丹開國時鑄幣”;在余全有譯注、明代胡我琨撰寫的《錢通》中,被確定為三級品、厭勝錢,孰是孰非,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妄論。(責編:丁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