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兵 盛楊
2010年末,在雕塑界享有盛譽的著名雕塑家盛楊先生獲得第九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日前,趁著第二屆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委員會議召開的機會,記者在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報告廳采訪了盛楊。
1931年在江蘇南京出生的盛楊,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批雕塑家。他繼承了老一輩雕塑家反映現實、服務大眾的傳統,作品大多取材于現實生活,運用傳統的寫實手法,將人物的神情和動態精確、簡練地表達出來,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其代表作品《民兵》《徐特立紀念像》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孔子》《屈原》《羅貫中》等數十件作品散立在全國各地。不僅如此,在1984年到1985年,盛楊組織策劃創建了我國第一座大型雕塑公園——石景山雕塑公園,目前存放有50余尊雕塑,散布在亭臺水榭之中,展現了一種自然與雕塑藝術相互映襯的獨特之美,開創了植物造園、雕塑造景的建園模式,為以后杭州、桂林、長春、青島等地的雕塑公園建設提供了一個范式。
城市雕塑初創階段取得輝煌成果
古代中國雕塑藝術的成就燦爛輝煌,有以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為代表的陵墓雕塑、以四大石窟為代表的石窟雕塑、以青州龍興寺北魏佛像為代表的寺廟雕塑、以漢魏洛陽銅駝街的駱駝為代表的裝飾雕塑等等,組成了中國雕塑史上豐富、璀璨的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雕塑,是在近現代化過程中,受西方影響才出現的,起步比較晚。
“由于落后的經濟基礎,城市的發展較為緩慢,雕塑進入城市的現實可能性也很微弱。進入現代社會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雕塑發展很快,取得了一個新生事物初創階段的客觀成就。”盛楊表示。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涌現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劉開渠的《蔡元培》、潘鶴的《開荒?!?、曾竹韶的《孫中山紀念像》等一系列優秀作品;同時,在文化部等部委的支持下,1982年成立了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和雕塑藝術委員會。其后,全國各重點城市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中國城市雕塑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
理性看待市場的進入
“從我國文化藝術的整體和藝術發展的規律來看,我國城市雕塑還處于起步時期,特別是城市雕塑與城市規劃、建筑、園林、環境等相關聯,不僅有自身的問題,還有諸多相互協調的問題。所有這些,我們的經驗不多,存在著很多需要學習、適應和探討研究的問題。”盛楊這樣講述了我國城市雕塑目前面臨的問題。
除了藝術自身發展方面的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藝術發展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推進,市場開始逐漸進入藝術領域,一方面為雕塑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推動了其迅速發展,目前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城市雕塑,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審美趣味迎合西方或市場、作品質量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菜雕”(把做城市雕塑視為掙點酒菜錢)甚至成了城市雕塑的代名詞。
面對這些問題,盛楊指出,我們首先要正視這些問題,并且應理性地看待:一方面因為經驗缺乏和由城市發展所引起的對城市雕塑的迫切需求等原因,勢必會出現作品質量低等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放任自流,要通過提高藝術家和國民素質來提升作品水平,達到藝術和市場的雙贏。
藝術要學習群眾引導群眾
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個講話,對盛楊那一代藝術家有著特殊的意義。轉化到雕塑領域,盛楊就是在不斷思考,如何看待城市雕塑與大眾的關系?“首先要學習群眾,了解群眾的情感,然后來引導群眾。”盛楊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城市雕塑的創作不僅需要考慮藝術家自己的個性、風格,同時還要認識到城市雕塑是公共環境中的藝術,構成了我們生活環境中的組成部分。要充分考慮觀眾的審美水平和接受程度,這樣才能創作出既有藝術家鮮明個性,又能喚起大眾共鳴的好作品”,盛楊表示。
城市雕塑經歷了慘淡、曲折的過程,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在21世紀城市雕塑該何去何從呢?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城市雕塑不能僅僅停留在上個世紀的舊的觀念中,不能停留在雕塑與建筑的比例、體量、空間、色彩、材質等等關系上,而要進一步地探求雕塑在現代城市中人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的作用,特別是人與自然、心理、歷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關系。”盛楊這樣描繪他腦海中城市雕塑的未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