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在學者郭曉瑜的引領下,八一廠特型演員、鄧小平的扮演者盧奇,《西游記》中小白龍的扮演者王伯昭,西泠印社理事、中青年書畫家郭超英一起來到首都師范大學寧靜的校園里,在書壇巨擘歐陽中石先生居住多年的那間教師宿舍里拜望了他。說起歐陽中石,想聆聽先生教誨的人大有踏破門檻之勢,因此三位藝術家都顯得異常興奮。此時的歐陽先生剛從北京醫院的病床移榻家中,因大病未愈,他顯得更為清瘦,他的家也變成了臨時的病房。見到來訪的中青年藝術家,先生顯得很開心,馬上興致勃勃地和大家聊了起來。
記得歐陽先生有言:“我的門對學生是敞開的,沒有節假日。”他的學生們在寒暑假仍常到家中與先生一起探討學問。所以,病中的先生見到三位前來拜師的中青年藝術家時,話匣子便打開了。
“買賣人有一句很精辟的話:‘人不發外財不富。’這句話也很適合學書法的人,就是將別人的拿來成了我的了,這是最合算的。”
“練,根據什么練?別自己亂練,練了半天還是自己。要學別人的長處。”
歐陽中石先生自認為從小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至今仍不主張用死功夫,他提倡走近道,用智慧去爭取時間。“功是什么,如果把功當做必要的過程來講,可以,只當做時間講就要命了,你不睡覺也沒多少功夫嘛,一個人最多一百年,一百年能管什么用?我們應該把思維集中到最高峰的人那里,你用什么功,他早替你用完了,再往前一步就很了不起,又是個高峰。所以我主張學生在研究學習的方法上,要多動腦筋,不要用很深的功去奪取那一點收獲,而應該用一點的功去奪取更多的收獲。”歐陽先生非常講究學習的方法,他認為方法的“方”就是“方向、目的地”,“法”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到達目的地的路程”,因而我們應當“找一個最迅捷的方法去到達目的地”。
書壇上有句話叫“博采眾家之長”,歐陽中石先生說:“這不行,你得先學好一個再說,連一個都學不好,馬上學別的,那是走馬觀花,反而個個都學不好。”歐陽先生認為:誰寫得好就學誰,歷史上都認定王羲之寫得好,我們就學王羲之,寫著寫著也許個性就出來了,哪怕到不了很高,至少也有個標準。要學經典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取法乎上”。在王羲之的眾多法帖中,歐陽先生認為《得示帖》最好。他以一個“蓋”字為例,來論述王羲之書法的特點:“比如那個‘蓋’字,四平八穩,但在王羲之手里一下子變活了,他把‘蓋’字擺出了一個有生命的姿勢。我覺得寫字就是把字變成活的,變成有感情的、眉毛鼻子會動的、會說話的生命,這樣才能感染人。”
在書法界,歐陽中石先生是有名的雜家,觸類旁通,善于把各種學問都融匯到自己的書法創作和研究之中。他說道:“我是學邏輯學的,這對我今天搞書法很有用。思考問題是邏輯,其實搞書法也是邏輯啊。”接著,他又以中國水墨畫中“蘭草”的技法為例,說明創作應該掌握事物的最大特點。歐陽先生娓娓道來,三個學生目不轉睛地認真聽,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受教機會。
為了拜見歐陽中石先生,盧奇、王伯昭、郭超英三人均準備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請先生點評。盧奇帶來了一幅四尺大行書和一件行書斗方,王伯昭帶了各種形式的行草作品六幅,郭超英則精選了篆隸楷行草五體書作各一件。先生仔細審視了每個人的作品,對盧奇和王伯昭說:“你們都不是搞這個專業的,是著名的影視藝術家,卻能在書法上達到這樣的造詣,實在難能可貴。如果你們愿意繼續學下去,我們一起來研究。”先生此言一出,二人頓時激動不已。隨后,先生又轉向郭超英說:“你確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故人書藝后繼有人!希望你不要停止對書法的學習和研究,以東晉書風為宗,博采周金漢石、碑刻法帖之長, 追求取勢變化,使自己的書藝更趨完善……”
時光流轉,滿室墨香,笑聲回蕩。時間很快過了兩個多鐘頭,而眾人仍興致正酣。考慮到歐陽中石先生年事已高,且正在病中,郭曉瑜提議大家起身,等先生痊愈后再來拜望。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歐陽先生的坦誠指點讓他們堅定了研習書法藝術的信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