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8年2月6日,這一天風和日麗,在用過早餐之后,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騎著英國純種馬一路風塵直奔京城……
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批準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總理衙門委任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負責大清郵政官局事務。1897年各郵局正式對外辦理業務。
大清郵政津局,1896年建立,地點在法租界大法國路
跑馬測出的郵路
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和上海五處海關試辦郵政,第一條郵路就是從天津到北京的郵路。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郵路,正是一個外國人親自策馬跑出來的,他,就是德璀琳。
京津騎差郵路的試跑在1878年2月6日。這一天風和日麗,清晨用過早餐,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騎著英國純種馬一路風塵直奔京城,途中只在河西務用餐和稍作休息,下午7時許就到達北京。天津至北京的郵路開辟之后,天津的郵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陸續開辟了天津至牛莊、天津至鎮江、天津至上海、天津至煙臺的海、陸兩種郵路。

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
永遠晚點的郵差
經過試跑,京、津騎差郵路于4月1日正式開通,全程125公里。每天從天津到北京并從北京到天津運送郵件各一次。設楊村、河西務、張家灣三個中繼站。這三處的房屋每月15兩,并各自配備兩匹馬。1880年的時候,這條線路已經發展到巡役3人、郵差11人、馬14匹的規模。
京津騎差郵路由津海關聽差胡永安承包,每月付給他110兩維持郵路。合同規定,由騎馬信差運送郵件,每次班的重量以40磅為限,時限為12小時。從天津出發的郵班每天在日落時出班,次日清晨到北京;從北京出發的郵班,每天下午四時出班,次日清晨到天津,趕發出港的船只。如果信差往來運送郵件時間超過所規定的時間每半個小時,胡永安就必須接受1元罰款的處分;而如果郵件能夠提前到達,每提前半小時,就增加5角錢運費。
但胡永安只能接到罰款通知單,而不會接到獎狀。因為德璀琳忽略了一點,他試跑是在陽光明媚的白日,而騎差們卻是在夜晚,還有負重郵件,最終沒有任何一個郵差能夠圓滿完成任務,德璀琳不得不延長了天津至北京的時限。
中國最早的“特快專遞”
從中國近代郵政創辦伊始,便有了“特快專遞”。“近代郵政初期,沒有‘特快專遞’這個詞,叫做‘快信’或‘加緊快信’。”天津市郵政儲蓄局文史辦主任閻文啟介紹說,快信的郵遞費用通常要比平信的費用高一倍。
和平信一樣,在郵筒還沒有出現以前,寄信人要將快信送往海關書信館或華洋書信館,以及后來的大清郵政津局。隨后,書信館或郵局會將信件分類,分“快信”和“平信”。只要一出現“快信”,郵差便會立即啟程,率先帶著這些快信前往目的地,哪怕快信只有一封。“清末民初,沒有先進的送信途徑,只能是以‘先飛’取勝。”
閻文啟告訴記者,快信抵達目的地的郵局后,當地郵局也采取“先飛”政策。“以天津為例,送信入戶,通常平信要一個郵差送半個城區的信件,時間自然很長。而幾封快信就要單獨派出一個郵差派送,保證在第一時間送到收信人的手中。”收信人接到信后,還必須填一個回執,證明查收了信件,隨后,郵差再把這張回執送到寄信人的手中,這方才算是圓滿完成任務。
有錢人家才能寄信
現在8角錢買一張郵票,貼上信封,塞入郵筒,這封信便會順利地抵達目的地。8角錢,一根冰棍兒的價錢。
而125年前,郵政資費算是價格不菲。德璀琳將國內郵資按照200英里(300公里)以內和200英里以上分成兩類。第一類:信函(每重三錢七分五)收3分銀,報紙(十五錢)收1分銀,小包(七錢五分)收1分銀,郵袋(每七錢五分)收6分銀;第二類:信函收5分,報紙收1分,小包收3分,郵袋收10分。
據了解,當時1分銀等于16個銅板,而1個銅板就能買一個燒餅。寄一封300公里以內的平信,就要48個銅板。對于窮苦人家來說,這無異于白白扔掉48個燒餅。所以,能夠寄信的多數是外國人、官員、商人和家境小康的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