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汾酒集團在北京“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白酒品牌最高獎95周年”拍賣會上,20瓶國藏汾酒以3076萬元的總價拍出,其中單瓶最高拍賣價為209萬元,打破了茅臺單瓶103萬元的拍賣紀錄。
白酒價格年年上漲,拍賣紀錄不斷被刷新幾乎讓白酒成了“硬通貨”。漲價也被業內解讀成白酒企業塑造品牌的一張王牌。伴隨著近年來持續不斷的漲價風潮,“投資白酒,賽過黃金”、“炒酒好過炒樓”等投資理念不斷被提及,白酒真的具有投資價值嗎?有業內人士認為,白酒雖然年年漲價,但作為收藏品,其稀缺性、流通性都不夠,盲目投資風險極大。
有價無市
這次拍賣的汾酒由少量汾酒原漿調制,大約有60年歷史。汾酒方面承諾,在2015年公開搖號,搖出20%的拍品將在拍賣成交價基礎上加價100%回購,其余標的加價10%回購。也就是說,如果收藏者5年后想出手的話,汾酒集團負責溢價回購。
事實上,投資者在買到“升值無限”的白酒后,總會在價格合適的時候伺機出手,但市場目前的現狀是,過高的價格很難找到買家。
“我們是沒有辦法囤酒的,并不是因為資金占用量大,重要的是如何變現的問題。”在天通苑經營一家酒水批發商店的金先生告訴記者,“白酒的價格與銷售有很敏感的季節性因素,很難判斷什么時候就掉了下來。即使是茅臺這種價格穩步上漲的產品,過了旺季,也很難銷售出去。”
金先生認為,經銷商囤酒后如果想變現,賣給同行是最好的選擇,但這樣就會“讓你把囤酒的利潤讓出來。大家都是從上級經銷商那里拿貨,供貨渠道都是相對透明的,你多少錢存下的,大家都很清楚。最后,也就賺不到什么錢了”。
金先生幾年前也曾動過囤酒的念頭。當時,他進了一批50年茅臺,當時的價格是7000多元一瓶,而現在50年茅臺售價已經超過了2萬,但他這些酒卻一直都沒有賣出去。“把這些酒分給朋友,朋友只肯出1.5萬/瓶左右。”算來算去,金老板就覺得高端白酒投資“并不靠譜”,“這應該就是有價無市。”
與茅臺這種需要一定窖藏年限的醬香型白酒相比,收藏其他香型的白酒則更難升值。“其他的酒基本上都是勾兌出來的,只要生產線在那里,基本都可以滿足市場需求。”金先生透露,即使與廠家有價格保護協議,但有時候市場供應得多了,酒價還是會降下來的。“畢竟做生意,講究的是快進快出。”
“其次,茅臺酒歷來是假酒販子造假的主要對象,普通消費者缺乏鑒別能力,盲目參與茅臺酒的炒作,一旦買到假酒將會賠得血本無歸。”金先生說,如果堅持投資茅臺酒,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而且要做好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
誰是推手
今年以來,北京多家拍賣公司曾先后推出過白酒拍賣會,不僅成交率高,而且成交價也令人咋舌。
年初,在北京茅臺陳釀專場拍賣會上,共拍出102瓶茅臺酒,總成交額為496.72萬元。3月,一瓶1959年的茅臺酒在北京拍得25萬元的高價。6月,同樣是1959年的茅臺酒,竟拍出了103萬元的高價。同時,汾酒、五糧液、郎酒、董酒、寶豐酒、宋河糧液等17種中國名酒的拍賣成交價也達到了6.16萬元。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客座教授賈福春認為,目前市場真正具有30年、50年的窖藏老酒非常有限,很多都只是一種概念的炒作。“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很好的概念營銷手段,對提升品牌價值也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事實上,近年來持續走高的高端白酒價格與紛繁的噱頭炒作不無關系。
今年以來,在茅臺、五糧液的市場零售價格相繼上調后,輿論一致將矛頭對準了廠家,但生產企業眾口一詞的解釋是原材料漲價導致白酒零售價上漲。
然而,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漲價潮后,原材料漲價論顯然已經站不住腳了,于是企業又將白酒漲價歸因于產品結構調整、企業戰略需求以及白酒消費稅調整。最近,又有一種聲音從白酒生產企業傳出——漲價僅僅是經銷商行為。
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出廠價提升后,經銷商的零售價不得提升。如果經銷商違反規定提價,將面臨終止合同、扣保證金的處罰,嚴重的將取消經銷商資格。既然廠家已經嚴厲打擊經銷商漲價,酒價是經銷商炒高的嗎?
在汾酒拍賣現場,一位收藏者對記者說:“其實白酒價格是被廠家炒高的,因為企業雖然嚴格限制經銷商的出貨價格,但企業在模糊漲價原因的同時又在大力鼓吹收藏高端白酒的價值回報。”
類金融炒作
上述最終沒有出手的收藏者私下里對記者說,拋開拍賣的真實性不談,拍賣白酒是一種類金融炒作手段,但與貴金屬等投資品不同,白酒資源的稀缺性和變現能力均遠遠無法與黃金相比,汾酒集團承諾溢價回購恰恰證明了白酒作為藏品流通變現能力的不足。
在白酒行業,類金融炒作手段并不僅限于拍賣。白酒企業也開始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將期酒、回購等國外葡萄酒運作手法引入到了白酒行業。
但在專家看來,國內的白酒類金融化卻無法和國外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葡萄酒收藏平起平坐。“國外的葡萄酒收藏主要是針對五大酒莊的產品進行的,由于這些地區的葡萄產量本身穩定,所以五大酒莊的產量是有數的,而且面向全球發售。”綠色雨花酒業一位從事高端白酒營銷的負責人表示,對于白酒來說,雖然也有產量上的限制,但受眾范圍相對集中在國內,而且高端白酒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在某種意義上,并不存在很高的稀缺性。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國內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白酒回收機構,即使白酒穩步升值,如何變現依然是制約白酒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
跟漲何時休
這輪白酒漲價潮什么時候會結束?這還要看本輪漲價潮的發起者茅臺和五糧液等幾個金字塔尖品牌的策略考慮。
按照袁仁國的表述,茅臺應該打造成為“奢侈品”,畢竟國外XO、路易十三可以賣到上萬元,在今后,茅臺的產品功能屬性將大大弱化,社會屬性和身份標志功能越來越強。袁的潛臺詞是,茅臺賣的不是酒,是身份。
由于品牌效應,高端白酒近年來的漲價沒有受到市場抵制,消費者仍舊對其買賬,越漲企業利潤越高。此外,為了不脫離第一陣營,在一些品牌漲價后,剩下的品牌必定跟漲,以尋找新的價格平衡點。高端品牌漲價,拉大了與中端品牌的價格差距,中端品牌唯有跟風漲價才能縮小差距,繼續保持中端的地位。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在白酒業,跟風漲價是不變的準則。茅臺、五糧液等高端白酒敢于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漲價運動,在于它們看到,漲價其實還是打擊對手的一個有效手段。
1989年,當時的白酒行業老大還是瀘州老窖,五糧液通過價格上漲,一舉超過瀘州老窖,首次登上了白酒行業老大的寶座。究其原因,在于消費者對國家名酒非常認可,只要是國家名酒,在沒有其他附加值吸引消費者的前提下,價格最高的當然就是第一品牌。
1994年,五糧液的核心產品價格在長期低于茅臺的前提下,價格猛然上漲近百元到了茅臺之上,并遠遠地甩開了其他對手,其品牌價值也得到極大的提升,一舉成為與茅臺并肩的白酒品牌。當其他品牌白酒搞明白是怎么回事時,五糧液早已絕塵而去。
這一招而后被茅臺也照本宣科沿用了幾次,同樣屢試不爽。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白酒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9年8-10月期間,五糧液、茅臺先后提高了旗下白酒的價格,同時,金種子酒、沱牌、郎酒等都紛紛漲價,形成一波中秋檔漲價熱潮;同年12月,五糧液帶頭提價,促使瀘州老窖、水井坊等二線品牌也調高價格。
問題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從來就沒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即便是兼具金融功能的黃金也是如此。當白酒價格像當初的綠豆和大蒜一樣驟然回落時,誰是最后的接棒者?
(趙巖 邢云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