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國粹,中國人對書寫漢字是有情結的,很多“80后”小時候多少會在少年宮、培訓班或學校的興趣小組練幾筆毛筆字。不過,比起學英文、彈鋼琴,書法還是有點“偏門”的,不是人人都能當沙孟海,那么只會“寫字”的人在社會上能做什么呢?
于是,當筆者近日在中國美術學院的美術館里,看到全國12所高等院校的書法專業本科生的360幅作品展時,頗有點驚訝。這些院校不僅有像中國美院、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這樣的藝術類院校,有北京師范大學這樣的師范類學校,還有浙江大學、暨南大學這樣的綜合類院校。僅中國美院書法系的本、碩、博學生,已經多達150多名。這么多專業書法學生,畢業后都能做什么呢?
“不要以為書法專業的學生只會寫字啊,”中國美院書法系主任、著名書法家祝遂之笑道,“學完書法專業以后,他不僅有全面的文化修養,同時還能寫一手好字,就業方向其實是很寬的。我當年畢業的時候,國務院都來我們這個專業招人!”
畢業于中國美院書法系,現任溫州大學書法教授的王客,成了圈里“自主創業”型的典范。他和他的夫人在溫州一起開辦的“王客書法學堂”,那規模簡直比杭州普通的英語培訓班還要大。四五百名小學生每周在這個“私家學堂”練習硬筆和毛筆書法,還可以跟學校的識字教學同步。
這個私人學堂里有11名授課老師,其中不少是書法專業的學生,“學生在這里等于勤工儉學,僅每周末上課,他們的年薪至少有3萬。”王客告訴記者,“溫州人和寧波人比較重視自主創業精神,像我這樣開私人學堂的非常多。”
“這個類似日本的‘自營業’書法班。我的學生開這種私人工作室,既帶動基礎教育,又賺錢。”祝遂之說,“他們賺的錢比我還多。”
不過,從1963年浙江美院設立全國第一個書法專業開始,到現在流行“書法熱”,120多個高校紛紛招收書法學生,教學質量也成了學術界憂心的問題。
“這就是拼品牌和質量的時候了。”祝遂之承認,“教師如果跟著潮流一起轟轟烈烈,教學質量就可能下降,人的素質就降低了。如何能讓中國的文化不因為利益驅動而變異,這是個問題,因為現在面對的誘惑太多。”(文/鄭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