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出現的袁江《江天雪霽圖》
“境外藝術品中,至少有80%的價格已經高于國內了”,參加了歐美多場藝術品拍賣會后,一名北京收藏行家發現,在場上舉牌最猛、叫價最高的,竟然是當地的華人,而不是來自內地的買家;并非行家的華人買家們往往盲目“買貴”,因此把拍品的成交價大幅抬高,“原因是當地的華人買家過分相信‘回流貨’一定能賺到異國價差”。
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令市場人士大呼:“藝術品市場專業化很強,外行人不要相信能輕易撿漏賺大錢。”
文/圖/表 記者林琳
現象:國內出手不賺反虧
在剛剛成交的幾場歐洲小拍上,這名北京的行家發現,在國內市場上頂多能賣出20萬元的東西,在當地竟然可以以30萬元成交。當這種情況并非偶然出現時,這名行家發現,購買這些貴價品的,竟然都是當地的華人買家,而不是來自國內的“淘寶團”。
經過了解,他才明白,這些當地的華人買家發現很多國內的行家前來淘貨,低價買貨后在國內出貨,往往能賺得不小的利潤差,因此萌發了自己參與的念頭:“他們肯定認為,自己在異國他鄉更為熟門熟路,這個錢自己也能賺到。”
然而,結果卻并非如此,這些華人買家最后發現,自己買下的拍品,在國內出手不賺反虧。有收藏者感到疑惑:“市場信息如此透明,難道這些華人買家們不會上網查詢國內拍賣市場的價格再作比照嗎?”
特殊性:
不能完全根據信息估價
北京匡時總經理董國強表示,雖然藝術品市場的信息已經非常公開透明,但是藝術品市場的專業性太強,并非可以完全參照公開的信息進行估價。
齊白石的蝦價格不一
董國強解釋,比如同樣是齊白石的蝦圖,有的可以拍出500萬元,有的只能拍出50萬元。對于外行人來說,卻不一定能夠判斷出兩件作品的優劣所在,有可能以500萬元作為齊白石蝦圖的參照價。當他們購買齊白石的蝦圖時,可能僅僅花了200萬元,但是這件作品可能就是值50萬元的那種。
“只要一個拍賣會現場上有兩個買家持賺差價的觀點,就可以讓成交價超過市場價,” 董國強表示,“這在外國的市場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
據董國強估測,目前境外拍賣市場中,很可能高達80%的拍品成交價高于國內市場,特別是小件拍品東西:“過千萬元的拍品,外行人不敢輕易上手,所以價格可能反而低于國內,比如在國內價格為3000萬元的,國外可能僅為2000萬元左右”。
收藏TIPS:
不同國家可淘什么貨?
有的行家因為看到境外市場的高價位,因此判斷境外市場很可能已經沒有“淘寶”機會,甚至認為國內市場應該再開始“返銷”,把藝術品再帶到境外市場賣高價。不過,市場行家們并不這么認為。
日本的宋元古籍不少
據有關媒體報道,在近日日本舉行的多場古籍拍賣會上,來自中國的買家高價搶購了一批珍貴的古籍善本。“我認為重點是了解不同的國家的地區集中了什么品種的中國藝術品,進行有目的的‘圈貨’”,一名經驗豐富的“淘寶人”如此建議。
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曾波強贊同這個觀點,他認為,各個國家地區的收藏傾向有所差別,有歷史形成的原因,關鍵的是市場中主要的大資金收藏者所形成的圈子的收藏共性,他們所傾向的品種決定了該地區的收藏主流品種。
董國強介紹,日本留存大量的中國古籍,很多類似中國圖書館的文庫和大學圖書館都收藏了大量的宋元版本,主要源于日本從明代就開始從中國購買古籍。而從清代開始,中國藏家就開始到日本購買古籍。近年,收藏在日本私營書店和私人收藏家手里的中國古籍陸續流出市場,但其文物價值較高而市場價值還未得到認可。
據了解,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的書畫作品都曾到日本展覽,如李可染和程十發等,而一些大型的藝術機構如榮寶齋也曾到日本舉行展銷會,令日本市場中也留存了大量的近現代名家書畫。“日本收藏中國藝術品雖然歷代都有,但主要集中在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繁榮的時期。”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曾波強認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