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浦東藝術家沙龍論壇”在浦東圖書館新館隆重舉行。這屆論壇主要圍繞“什么當下藝術的標準?”這個論題展開,與會者有知名藝術家蔡廣斌、韓紹光、侯林、李林祥、李偉、蔣正根、鄭文等,藝術批評家劉曉麗、石鴻瑜、王亞敏、章琴等人。論壇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中進行,針對當下藝術界標準魚龍混雜、名目繁多,藝術界量多精品少等現狀,與會者們各抒己見,多角度多方位地給出了具體描繪與深度評論。

隨著商業化、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媒體、裝置、觀念藝術對架上藝術的入侵,當代藝術越來越向多元化發展。當代多元性藝術在提供給我們豐富想象的同時,也使得我們陷入了一種“失語”的尷尬境地,面對紛繁復雜的藝術作品,我們往往不知從何談起。因為如果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那么這個標準便不復存在。因此“什么當下藝術的標準?”就成為許多藝術工作者的普遍困惑之一。那么如何在當下語境中看待和思考這個問題,不僅意義重大且極具啟發性。

針對此問題,本屆論壇提出了富有成效的思考路徑,藝術家和評論者們主要圍繞“當下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何為藝術‘過時論’”、以及“藝術界話語權”等問題展開了激烈交鋒和深入討論。與會者們首先肯定了當下藝術標準的確實存在,這正如藝術家蔣正根所言,沒有標準,那么和藝術相關的一切活動將停止。但不同與古典時期單一明確的標準,當下藝術標準更趨多元化。評論者王亞敏從歷時和共時兩方面定位了藝術標準的多樣化和層次化,指出藝術標準是流動的,并非鐵板一塊。傳統藝術作為豐富的資源應該成為藝術家挖掘和反叛的立腳點。對于藝術是否有“過時”一說,我們認為,對于技術媒介而言,不存在“過時”與否一說,重要的是藝術家能否立足于傳統,創作出與時代內在精神合拍的,技術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經典作品。針對當下藝術界話語權歸屬的問題,與會者們普遍認為每個時代均存在掌控藝術的霸權,從政治意識形態到具體畫展比賽,從西方話語權到拍賣行,不一而足。批評家劉曉麗認為權威話語存在并不可怕,在某種層面上,我們只能聽從權威話語,但是當我們在這種學習中建立起自己的藝術評判標準時,我們就不會盲從于任何一個權威,聽從權威并不等于一味地服從權威。因為,只有真正地進入藝術體制,才有質疑反叛的可能。說到底,藝術的標準就是在藝術家的共同體里,就是在品質水準高的藝術作品里。(章琴撰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