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 資料圖片
張大千一輩子靠賣畫為生,出手闊綽,但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居住在巴西時,曾參與辦公司,當了一個掛名的董事長,最后經濟損失慘重。
大約1963年的時候,張大千居住的巴西摩詰小鎮上有好幾位華僑都是張大千的朋友,其中兩位是張大千的四川老鄉。他們原來在大陸做豬鬃生意,到了巴西后發現當地的豬毛都是當成垃圾丟掉的,非常可惜,覺得成立一個豬鬃公司肯定只賺不賠。但是,豬鬃在本地沒有市場,只能出口,而按照巴西政府規定,注冊一家出口公司需要相當大的資產做保證才能獲得批準。那兩位老鄉便找到張大千,希望他幫忙,聯手辦企業。
此時,張大千經濟上也比較緊張,海外的中國畫市場并不景氣,張大千的開銷卻有增無減,于是也不得不考慮通過其他途徑再賺點錢以補貼家用。在這種情況下,兩位老鄉找上門來談了一通生意經,一下子就打動了他。他覺得既幫了老鄉的忙,同時確實也沒有風險,兩位老鄉懂技術,原材料可以免費收集到,明擺著是肯定賺錢的生意。于是,由張大千投資并擔任董事長的豬鬃公司就宣告成立了。
公司特地從香港聘請了4位熟練工人,到各屠宰場收集豬皮豬鬃,大張旗鼓開始加工生產。經過一系列的工序,成品終于源源不斷出來了。由于兩位四川老鄉原來就在大陸做豬鬃生意,而工人又是從香港過來的,所以張大千他們的產品出來后,包裝設計幾乎和大陸的產品一模一樣。
當時中美之間“冷戰”升級,美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和封鎖,豬鬃產品不再從中國進口,而改為從加拿大、德國等地進口。由于張大千公司產品的包裝設計酷似大陸的產品,被美國方面懷疑是中國大陸產品冒充巴西貨,因而禁止入關。公司趕緊找有關部門進行協調,費盡口舌進行說明申訴。后來,美國駐圣保羅領事親自到生產現場進行調查,確認這些產品確是在巴西生產的,遂答應發文給美國有關部門。遺憾的是,經過這樣一折騰,耽誤了很長時間,最后美國方面雖然取消了禁令,但是市場瞬息萬變,美國做油漆刷子的原料已經由豬鬃改為塑料了,豬鬃的需求量已經急劇萎縮。
豬鬃原料盡管是免費的,但是開辦一家公司,前期投入不少,加上工人工資、包裝材料等其他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投資,錢沒有賺到,損失卻是巨大的,張大千把日常的家用開支都貼了進去。那段時間,是張大千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心情最低落的時候。認識他的人說,張大千從來都是待人和氣,笑口常開的,但是那段時候卻經常神色凝重,壓力非常大。短暫掛名的“董事長”經歷,給張大千留下了哭笑不得的苦澀回憶。(文/斯舜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