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Aristide Mailllol, 1861-1944)法國著名雕塑家,是上世紀末與本世紀初相交界時代的一位富有個性的藝術家。他最初學繪畫,在庫爾貝的藝術精神影響下,作過一些油畫。早期的油畫喜歡用自制的粗布畫。最初是經濟原因,后來發現這種畫布易顯出他的藝術效果。1892年開始搞壁毯創作,研究法國哥白林的花毯藝術。其時,受法國象征派普維·德·夏凡納的影響較深,題材取中世紀故事,描繪田園風光并帶有女性形象,大有復興法國手工業的美好愿望。1900年后,由于兩眼長期注視織機,他的視力衰退。經過6個月的失明的痛苦, 他便放棄這一藝術活動,改作雕塑。但他很懷念過去的事業,覺得:“壁毯畫的時期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時期。”
馬約爾出生在法國東比利牛斯省,距西班牙邊境僅幾公里的班納爾。父親是一個水手與小土地所有者,兼做些紡織生意。兄妹四人,他行二。馬約爾的童年生活是孤獨的,他一心想學畫,但未能得到養母姑媽的允許。父親死后,在市長的推薦下,他得以入地方博物館學素描。后經在巴黎學畫的學生的鼓勵,獨自去巴黎求師。1882年,數次報考畫家的工作室而落空,后被著名繪畫大師卡巴奈接收,最終他考取了美術學院。在學習期間,他與另一位未來雕塑家布德爾成了莫逆之交。但在藝術思想上,他卻更傾向于塞尚、高更、雷諾阿等人的創作活動。還在搞壁毯設計時期,因與家鄉的女工一起化學染料而結識了克羅蒂特·娜西斯,不久,與她結婚生子。
馬約爾從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是當時正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藝術的鼎盛時期,從美學觀上看,他與羅丹正相對峙。人稱北方的羅丹,南方的馬約爾。何以他能如此成功地推翻了羅丹的雕塑傳統,建立了他的象征主義雕塑風格呢?馬約爾早年很欣賞“納比”派。他主張女性雕像應保持一種發端于古希臘羅馬的凈化,把女人體的的原始曲線美比喻為自然的一部分。他把人體的自然律動用以象征一種建筑,一種自然或一種生態現象。雖然以古希臘為楷模,但更注重把古代傳統加以簡化、凈化,因而出現了突出體積和體塊的現代傾向。其女裸體雕像使20世紀初期的雕刻重新重視體積及嚴格的形體分析。其作品為現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實驗鋪平了道路。從馬約爾開始,戶外雕塑被作為五度空間的對象,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作出了新貢獻。雕像的美轉化為一種特定環境的符號,它在人們的鑒賞領域中負荷著超越形似的作用。他能推倒-更準確地說他發展了羅丹的藝術觀是不足為怪的,因為時代需要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