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是圣彼得堡第一座的紀念雕像,由凱薩琳大帝在西元1782年下令建造。
凱薩琳大帝是彼得大帝女兒伊麗莎白女皇一世的媳婦,為了政治考量,出生德國的凱薩琳二世採取建造紀念銅像、榮耀先祖的方式,想要拉近與俄國沙皇和貴族間的距離,好能順利地進行俄國下一步的西化改革;為此,凱薩琳大帝在青銅騎士雕像的基座底部以拉丁文和俄文刻上了:凱薩琳二世獻給彼得大帝的字樣。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由重達數百公斤的青銅為材質,花費當時著名的法國雕塑家法爾康涅( Falconet, Etienne Maurice)三年的時間雕塑而成。當年從芬蘭灣拖著這重達1,600頓重的大石頭,運到當時被稱為元老院廣場的十二月黨人廣場,已經耗去九個月的光陰,復又花費2年的時間為雕像做細部加工與修飾,又經過準確的計算,法爾康涅使直立的青銅馬能穩健地立在臺座之上,因為這座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是以彼得大帝駕馭馬匹的英姿為雕塑主題,在整底設計上,雕塑的青銅馬匹僅后兩腳著地,前面的兩腿是昂揚的姿態,用襯托當年意氣風發的彼得大帝氣勢。
在十二年后始完成后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表達出意涵深遠的泱泱風范--帶著桂冠的威猛沙皇凜然地騎著駿馬登上懸崖頂端,昂揚立起的馬腳下正踩著一條象徵『邪惡與敵人』的蛇;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完美地利用了整體設計結構傳譯了偉大俄國轉變與發展的企圖和光榮,自然地也成為圣彼得堡的象徵與代表。
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曾以著名的『青銅騎士詩』讚揚這座雕像,全文摘錄翻譯如下:我們要由這裡來對抗瑞典人,為了和那傲慢的鄰人爭一口氣,我在這裡開始奠基筑城;我們被一種自然的力量所驅使,由此處開一條通往歐洲的出口,我們踏著堅定的腳步,由海上站立了起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