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制造VS四川制造當代藝術“場”:可以看不懂,但應有觀眾去看
主持人:
本報記者 裴蕾 張良娟
嘉 賓:
中國藝術家周春芽英國策展人德爾芬·愛麗爾
12月17日,由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主辦的“英國制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巡展首站在四川博物院開展,展出的36位英國藝術家的50件藝術作品,是英國文化協會從近30多年收藏的頂級當代藝術作品中精選出來的。這是成都迄今為止最高端、最大規模的西方藝術展。
與之相映成趣,29日,一場由成都藝術院校師生作品為主的當代藝術展“四川制造”也在成都揭幕。“當代藝術”,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在一向有中國當代藝術“第三城”之稱的成都再次升溫。
當代藝術的價值應該如何評判?當代藝術家如何在藝術與市場這兩個或有沖突的語詞中找到平衡?面對當代藝術發展現狀,中國藝術家和英國策展人又有著怎樣的碰撞與交流?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藝術家周春芽與英國策展人德爾芬·愛麗爾。
成為主流活動,也是當代藝術的價值所在
記者:很多人都把這次英國當代藝術展稱之為“頂級的”、“最貴的”。當代藝術的價值,應該怎樣評判?
周春芽:這次藝術展確實是頂級的,展出的作品都是英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時代標志性的代表作,像達明安·赫斯特的 《最后的晚餐》、彼得·多伊格的《無題》等,代表著英國當代藝術的最高水平。這些作品包括繪畫、裝置、攝影、影像等,讓中國的藝術家、老百姓了解英國藝術的特點、水平,并從中看到歐洲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
對當代藝術價值的評判,國內外有著很大的差異。在國外,與藝術相關的學術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那些特別有學術研究價值的藝術家肯定是特別有市場價值的;但在國內,并沒有這樣一個成熟健全的藝術價值評價體系,往往是以市場價值來取舍。但是,單以市場價值是完全無法評判當代藝術的,甚至還可能造成當代藝術被人誤讀。
德爾芬·愛麗爾:我們這次展覽的作品從1980到2010年,橫跨30年。在過去的30年中,藝術在英國社會當中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次展出的作品就是要向觀眾講述藝術是怎樣記錄并反映這些變化的。有趣的是,藝術本身也處在社會變遷的前沿。在這樣的變遷中,英國當代藝術開始在英國社會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促進了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新一代富有創新精神和雄心壯志的年輕藝術家的產生,他們被稱為“年輕的英國藝術家”。
除此以外,諸如像1984年特納獎的設立(英國首個給當代年輕藝術家設立的獎項)、2000年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開放(英國首家專注于現當代藝術的公共美術館)、2001年英國公共美術館和博物館實行免費入場等一系列舉措,讓當代藝術成為了英國主流活動的一部分,不再只是針對一小部分受過教育的精英。這些都是當代藝術的價值所在。
在英國,很多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職業
記者:當代藝術家也需要生存,可是市場對藝術家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創作。
德爾芬·愛麗爾:在英國,也有一些藝術家會為了迎合市場而降低自己對藝術質量的追求,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他們是少數。在英國,很多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職業,他們可能是教師,也可能在展館或者美術館工作,這種經濟的獨立性保證了他們藝術的獨立性。
的確,在現在的環境中,藝術家要在藝術和市場中把握好自己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藝術家最重要的是利用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本意,用自己的作品與社會和觀眾進行對話。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場價值,這是屬于市場營銷的范疇。不過在英國,也有很多成功的藝術家能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既能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又善于在市場中為自己加分。在這次展出的藝術家中,就有很多這樣成功的藝術家,像達明安·赫斯特,他不僅是英國最杰出的當代藝術家,而且他的作品《獻給上帝的愛》市場價值達1億美元。
周春芽:對藝術家來說,藝術本身永遠是最重要的。不過這次參展的英國藝術家就是目前英國身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的藝術成就同樣受到肯定,不能因為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賣得好,就說它沒有藝術性。我們的藝術家也要爭取藝術和市場的雙重提升,當然,開拓市場這樣的事情可以交給經紀人或畫廊去做。
當代藝術“場”,培養觀眾應提供服務
記者:有些當代藝術作品十分前衛、抽象,可能很多觀眾看不懂,怎么辦?
周春芽:就拿這次“英國制造”的展品來講,一定有很多觀眾看不懂,可是不能因為要照顧到中國的觀眾,就讓英國藝術家按照中國觀眾的想法來創作吧。因為教育經歷、審美經驗等各方面的原因,觀眾一定會有差異性,而藝術是一項創造性活動,照顧不了每一個觀眾,如果一味迎合觀眾的口味,藝術必將失去自身價值。
怎樣調和這樣的矛盾?藝術是需要一個氛圍,一個“場”的。我覺得要辦更多的展覽,加強藝術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養,讓觀眾能近距離接觸藝術作品,融入到藝術氛圍中來。
德爾芬·愛麗爾:在英國,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藝術,可是,在英國的各個城市,不光是倫敦這樣的大城市,大大小小的美術館遍地開花,藝術無處不在,人們很容易就能參與其中。觀眾可以看不懂,但是有觀眾去看,有了這樣的藝術氛圍,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藝術,愛上藝術。
另外,當觀眾看不懂作品需要幫助時,美術館或其他藝術機構應該提供相應的服務。像這次展覽,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問題,為了讓中國觀眾可以看懂“英國制造”,我們特別培訓了一批志愿者,為觀眾提供導覽服務。
因為看不懂,交流才更有意義
記者:此次“英國制造”藝術展是由周春芽做“媒”,德爾芬·愛麗爾促成的。為什么兩位都如此“給力”?
周春芽:成都的老百姓、藝術院校的學生,不可能人人都到英國去看展覽。而原作和照片的意義是不同的。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世界重要藝術家的原作,一定會對成都的當代藝術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也許現在很多觀眾會看不懂這些作品,但正是因為看不懂,這樣的交流才更有意義。
成都是除北京、上海外,當代藝術最有特點的城市,可成都辦展覽的次數遠遠少于這兩個城市。成都應當通過舉辦各種交流活動和展覽營造藝術氛圍,這樣,藝術家才可能越來越愿意在成都呆下去。
除了將國際化的展覽請進來,成都的當代藝術家更應當走出去,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亮亮相,可是現在這樣的機會還太少。
德爾芬·愛麗爾:其實,我們也想從中國當代藝術家舉辦的展覽中了解中國。同樣,我們也希望能把英國當代藝術的創意和成就展現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英國文化協會收藏了1650名英國藝術家的8500余件繪畫、雕塑、攝影、裝置以及攝像等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代表了英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每一年,英國文化協會都會將展覽帶到世界各地。它們就像多功能的越野車一樣,把英國藝術的成就運送到世界各地。
作者:裴蕾 張良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